近年来,在乳制品行业的变化有目共睹,特别是经过政府有形的手之后,也促使企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整体上,为乳制品企业的良好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伊利集团,奶源基地的良好布局更显示出了企业的优势。
“作为今年7月刚刚迈入全球乳业前10强的伊利集团,更是将奶源视为其立身之本,动力之源。”据介绍,近年来,伊利先后通过打造新疆天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联姻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结盟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在中国辉山建立最重要的奶源供应体——“伊辉组合”,有效推动了奶源基地的布局和建设。目前,伊利已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
并不是有了更多“高大上”的牧场,奶源质量就一定有保证。“奶牛养殖业其实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乳业专家陈瑜指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重视牧场建设的同时,常常忽略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养殖者并不会养殖奶牛,而是把奶牛当猪养。”
针对行业这一发展瓶颈,伊利在加快奶源基地“硬件”投入,带动现代奶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同时,还加快了包括人才培训在内的“软实力”升级。自2010年开始,伊利创办了“奶牛学校”,主要对奶源基地养殖人员进行培训。截至去年底,“奶牛学校”举办各类大型专业培训近200期,培训人员近7000人,极大地促进了牧场养殖人员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伊利奶牛学校还将联合国倡导的“田间学校”模式移植到奶牛养殖培训中。今年6月21日,升级后的“奶牛田间学校”正式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开班”。“这种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室,课程设置完全来源于学员的需求,教师和学员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查看牧场主的牛棚及饲料,进行现场诊断,启发和引导奶农积极参与学习、分析、讨论。”陈瑜说。
“此次奶牛田间学校的开班,是我国乳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崇的培训模式,标志着伊利在奶源建设上从‘资源拓展’传统版本转向‘以人为本’的内部挖潜升级版。”张剑秋表示,奶牛养殖是乳制品加工业的第一个车间,如果第一车间产品不合格,下个车间、下道工序很难生产出好产品。
在不断地开辟奶源地的同时,积极地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原乳的产量和质量,这样不断积累的优势,将会让伊利乳企长期处在行业领先的地位,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文章来源:火爆食品饮料招商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