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带动了各种各样进口食品的走俏,但是进口食品市场有点混乱,并且频频陷入 “质量门”,不免让广大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堪忧。“洋货”受追捧,但是“洋货”往往存在防伪标志缺失、产品标识不清、快过期仍在卖等问题,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进口食品的市场现状。
市场:商品“鱼龙混杂”
昆明市目前除了种类丰富的进口食品店外,各大超市都有专门的进口食品区域,提供着富有异域特色的食品供老百姓选购。在位于三市街某商场负一层超市食品区,记者看到各式食品的货架上都有不少进口食品的身影,包括进口饼干、巧克力、牛奶、咖啡、饮料等,产地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类别齐全、样式丰富,包装也颇具吸引力,不少市民正在驻足选购。记者随手拿起几盒不同品牌的饼干查看,观察到其中一盒价值百元的保尔德苏格兰精选饼干(礼盒装)的保质期只到2015年2月18日,食品还有一个月就要过期,再拿起几盒同一式样的饼干,均快到保质有效期。超市售货员对此解释道:“产品已经准备下架,只是下架程序比较繁琐还没来得及做,所以依然在货架上出售。”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进口食品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CIQ”标志基本缺失。据了解,进口食品除需标有中文标签外,还需要粘贴带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证明其经过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可能存在微生物、重金属超标,染色剂、防腐剂不合格等问题,不排除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
记者就此询问售货员,其表示超市的进口商品都有“进口食品卫生证书”,但却不清楚何为“CIQ”标志。
此外,市场上还普遍存在着国产食品“张冠李戴”混充进口食品的现象。在部分超市里,有一些所谓的“进口”食品,实际上是由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的策略,包装上有详细的中文标注和生产地址,此类产品应属于国产商品,但却被摆在进口食品货架上当进口食品卖。超市销售人员解释:“有的食品是在国内生产,但生产配方或者原材料是国外的,所以也应当作进口食品出售。”随后,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内市场上出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其中,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无法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大超市如此,那小的进口食品专卖店又是什么情况呢?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零售店的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有的产品标识不清,有的日期存在涂改现象。在日新东路一家进口食品零售店记者看到,过期的355毫升罐装美国产樱桃口味可口可乐汽水还被摆在货架上销售,记者询问时,店家才将其撤下货柜,但却没有新的产品补充。此外,该零售店的进口食品普遍存放时间较久,而且存货较少。在部分零售店记者还发现,一些进口食品的价格比超市高出不少,以一瓶281毫升瓶装美国产星巴克咖啡为例,超市售价为19.5元,而零售店里最贵的卖到25元。
消费者:选购还得多留心
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进口食品,该如何选择,很多消费者对此很犯愁。
昆明医科大学大四学生任浩铭平时喜欢购买进口食品,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在超市和零售店购买进口食品。“大部分的质量都不错,偶尔也买到过快过期的。”这样的情况遇到了几次,任浩铭也产生了担忧。“很多进口食品在包装上找不到安全标志或认证,不知道正不正规,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给一些提示,也能进一步加强监管,更好地规范销售市场。”任浩铭说。
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消费提示中,记者了解到,查验进口食品的标签也是区分洋货是否从正规渠道进口的有效方法。根据我国《食品平安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凡经过检验检疫后进口的食品都贴有正规的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相同,还必须包括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在中国国内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目前正规途径进口的食品应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证书》或《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向销售商索要所购产品的卫生证书或者证明,以确定是否是正常渠道进口的产品,如销售商无法提供证书,可以向食品流通领域监管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