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各大消费市场迎来了消费高峰。据小编了解,近日来,有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是上当受骗,购买来的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只算是“食品”。对于保健食品行业的那些猫腻,宁波市消保委发布了节日消费警示来提醒广大消费者,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选购货真价实的保健食品。
花五万多买保健品 买到的却是进口食品
北仑的董女士,吃过保健品消费的亏。
去年4月,董女士在当地一家美容院做美容,期间,店方向她推销一款保健品,表示吃后有很好的疗效。
在店方的一再宣传下,董女士一狠心,花了58000多元购买了这款保健品。不过,事后董女士因为怀疑保健品有问题,一直没有吃,并向店家提出退款要求,被店方拒绝。
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董女士所购买的胶原蛋白肽,实际上是进口食品,而并非保健食品。
最后经过调解,店方同意退还尚未消费的剩余产品价款。
董女士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宁波市消保委接到的投诉案例中,有不少和保健品有关。
宁波的谢先生去年通过电视订购了3万元左右的保健品,这款千年铁皮枫斗软胶囊,被宣传为包治百病。不过,谢先生食用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效果。
谢先生提出退货,不过,等他把剩下20盒的铁皮发回去后,却一直没有收到退还的钱款。
江东区的汤女士最近也投诉称,某商贸公司以免费送锅为由,聚集很多老年人,推销保健品。当时她父亲支付5300元,购买了金线莲保健品,回家后上网查询发现查不到此商品,消费者要求退款未果。
据统计,类似的保健食品消费投诉,去年宁波市消保委接到了224起,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保健品质量问题及销售中的虚假宣传。
“药到病除”不可信 “免费活动”为洗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步被老年人所接受。
然而,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对于保健品的看法也存在一些误区,一些保健品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使出花样繁多的推销手段。
宁波市消保委在对全年投诉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保健品消费常见的五种非法宣传陷阱:
1.“药到病除”不可信。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包治百病,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消保委分析: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2.“健康讲座”为促销。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
消保委分析:这些“健康讲座”的目的在于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所谓专家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3.“免费活动”为洗脑。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有些活动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消保委分析:这些活动,实际上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权威证明”属虚构。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消保委分析:和医疗机构攀亲戚,是为了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所谓的数据和研究等,实际上无法证实。
5.“专家义诊”是骗局。
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
消保委分析:这些义诊、体检等和讲座一样,都是为了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
消保委提醒
保健品购买选择正规商店
宁波市消保委发布节日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时,注意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一、分辨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不要相信保健品宣传所谓的治疗效果,以免用保健品代替药品,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加重病情。
二、科学、理性选择保健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的服用保健品,并到正规的商店购买保健品。
三、正确识别保健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在遇到无法辨别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四、养成保留购物凭证及商家销售时的相关宣传资料等习惯,以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作为维权证据。同时,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与经销商交涉,或者向消保委及有关职能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