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天,美国人甘博途经四川一个叫石佛场的村镇时,阳光洒在村口的挂面架子上,如丝一般的手工挂面随风飘动,如山间瀑布一般。从没见过挂面的甘博颇为震惊,当即架起相机,定格了百年前的一瞬。
晾晒挂面的场景,在四川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四川手工挂面发源于宋朝。据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一对姚姓夫妇落难到四川中江县,被当地一家面店老板收留。
面店主人过世后,姚姓夫妇继承了面店生意。姚姓夫妇不断摸索,推出“面中和油”的扯扯面,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跑来一饱口福。这就是当地手工挂面的前身。
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清时,四川挂面行销各地。道光年间,手工挂面达到全盛时期。
1931年版《中江县志》,有对手工挂面的描述:“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中江县志》上说:“(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凯江河河西谭家街尤盛。”当地人都说,谭家街挂面作坊生产的挂面之所以好,是因为街上有一口水质清冽甘甜的水井。用这口水井里的水和面,面的口感自然不凡。如今,因旧城改造缘故,谭家街早已面目全非,那口特别的水井难觅其踪。
百年后,甘博当年记录下的手工制面技艺如今还在传承,制面依然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工序。值得庆幸的是,在传统手工制造业不断被冰冷机器替代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手艺人在坚持千年传承的技艺。他们敬畏时间的法则,仰仗老天的恩赐,祖祖辈辈,沿袭至今。
在美食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传说中“柔如春绵,白若秋练”的手工挂面,还能让我们有机会感受一些旧时的味道,那也是环绕在很多人的舌尖和心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