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恸!茶界泰斗张天福逝世,享年108岁

2017-06-295888.TV 食品协会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于(2017年6月4日9时22分),在福州逝世,享年108岁。”一定是上帝想喝茶了,张老一路走好,愿去往天堂的路依然飘满茶香。

张天福,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关于张老生平

1910年8月18日 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 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 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与台湾省考察茶业

1935—1939年 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 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 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1949—1950年 福建省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 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 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 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主持乌龙茶作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1989—2017年6月4日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2017年6月4日 于福州逝世

福州福地,人杰荟萃;海滨邹鲁,名不虚传。

这座东南沿海的2200年古城,街巷深深,石板路窄,茉莉花香,古榕树高。上世纪20年代,张天福在一所教会学校——格致中学读书的同窗中,既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远近邻里之中,还有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近现代史中的文化名人。

张天福,“以生许茶事茶”,好读林则徐的“茶诗”:“熏人炎暑类蒸鹅,披拂金风乍觉和。啜茗诵君新迭句,桂香侵案竹横波(见《仲山复迭前韵》)”。而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也心系故乡,曾上书为茶农争利:“如将售卖出洋之茶叶、大黄、湖丝等物,倍薪其价,凡闽、浙、苏、皖、川、楚等处客商,似皆无不乐从。”林还为福州贡院撰写楹联:“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青年张天福曾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名句)”于案头;也于抗日战争年代写下自己的励志豪言:“立己立人,强国强种”。晚年,他的茶文化观念和思想则拓展到整个寰宇: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真理;传遍五洲永不衰的是茗饮”。

张天福是近代位赴日本考察茶业的青年学者

孙中山先生早在他心血灌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专门谈到农业之茶业发展问题,在中华数千年产茶历史中个提出要建立“制茶新式工场(即机械制茶)”。他规划、安排得非常具体:

前此曾为以茶叶供给全世界之惟一国家,今则茶叶商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19世纪、20世纪之交),惟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能及。印度茶含有单宁酸太多,日本茶无茶所具之香味。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得之。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因其生产费过高……又在其种植及制造方法太旧……在发展计划中,吾意当于产茶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场,以新制品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

为实现孙中山先生遗愿, 26岁的张天福,作为福建代表,参加了1936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茶叶技术讨论会”。与会者32人中,包括茶场、茶商、茶检、茶叶出口口岸、建设厅等相关人员。会上,他被推选为由10人组成的“茶叶裁制研究委员会”会员,对国内茶叶栽培、制造、茶园改建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央农业委员会表态:“张天福制茶机械化生产计划不错”,并当场决定拨款300块大洋,交付他主持的福建省福安(今福安市)茶叶改良场,用于购置机械设备。于是,他得以向日本伊达制茶机械厂,订购了全套红茶机械制造设备。其中尚存的一台伊达揉茶机,现收藏于北京农业展览馆。

千里马的一生,必有伯乐相伴。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还在张天福当助教时,就对他鼎力扶持:“利用暑假,你去日本做一次茶业考察吧,学校支持你,决定发给你100块大洋做路费……”

回想唐代贞元年间,日本澄和尚(据说家族系汉献帝子孙)曾在天台山留学,将茶树种子带回去种植。1874年,日方重金聘请茶业专家,前去传授种茶、制茶工艺。如今,张天福却要专程赴日本向同行求教,他内心倒海翻江……实地参观学习后,他对日本茶业机械化大生产印象深刻——茶厂整洁,制作程序严谨,产品质量与数量可观而稳定……于是,他发誓要重振已经落后的茶业生产,走现代机械化之路。一周的考察,100块大洋居然没有花完。

当日本成套的制茶机械设备运抵福建福安时,他征集家乡上百条小船分别装载各种零部件,万千民众云集争睹,可谓盛况空前。

1937年4月,机器设备终于安装完毕,并正式启动,只见发动机、揉捻机、解块机、筛分机、干燥机,个个精干,运转卖力……引来当时中央政府的摄影师拍摄“改良制茶”的纪录影片。这一年,福建红茶的销售纪录震惊宇内。

关于七八十年张天福任茶场场长的这段战乱时期的经历,如今,“茶叶泰斗”的美丽娇妻、比丈夫张天福小42岁的杂技名家张晓红讲得绘声绘色:“我丈夫年轻时,手里有枪的,随身携带,他睡觉时,就放在枕头边上……”

原来,上世纪30年代的福安县城,常有土匪出没。遥想当年茶场场长张天福头戴茶农斗笠,腰间别着家伙,好不威风。他的办公室里长枪、短枪都有,而且都是一水儿的“汉阳造”。

张天福设计、制造台手推揉茶机,结束千百年用脚板揉茶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金陵大学读书时,张天福被校图书馆中一张日本报纸刊登的照片(题为《支那人制茶》)所震撼,感到羞愧难当。图片中,茶农头顶一条大辫子,赤胸裸背,脏兮兮地光着大脚丫,用脚揉茶。

事实上,类似“福州近用机器制茶”这样的新闻报道,已在1897年的《农学报》上刊登。同时,另有境外媒体关于茶农“(使)用蒸气鼓(发动机)一具”的报道。然而,必须承认,这些民间创制的所谓制茶机器,尚属原始、初级、简陋、粗糙的物件。其性能与功用与几十年后日本出产的制茶机械设备,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十数年间,张天福为制作一台适用于还没通电的农村的手推揉茶机,可谓苦思冥想,殚精竭虑。他请来心灵手巧的木工师傅,按照他设计的图样,制作所谓的“洋机器”——除了主动轴的轴承是铁质金属以外,其他部件皆为传统的木质材料。设计、实验、改进;再设计、再实验、再改进……揉茶机由双桶式变为单桶式,又从单桶方形变成单桶圆形,,终于试制成功,基本达到了操作简单、省力、便捷,揉捻茶叶紧密、结实、成型的工艺要求。有此设备,使得制茶卫生条件改善,茶叶汁液不致流失,从而有效地了茶叶品质。

1941年,张天福创制的揉茶机问世,命名为“九·一八揉茶机”,用以纪念“九·一八事变”,不忘国耻,富强国家。

100年,在历史书上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100年,却是堆满了岁月的沧桑痕迹。张天福108岁高龄,不仅见证了这100年来茶叶的衰败和兴起,而且直接参与了复兴茶叶的伟大历史进程,他为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茶界称他为“泰斗”。

108岁的人生阅历,80余年的研究经验,是谈人生还是谈,还有什么没有被问及的问题呢?但他对与茶有关的访问还是尽量做安排。张天福说,与人说茶,是一种乐趣,希望在有生之年,让更多的人爱茶、懂茶,普遍都能吃到放心茶。

见证一个世纪的茶业发展,张老就是一本茶书。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为茶界奉献毕生,值得敬仰,大师精神不朽!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