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品企业清理整顿推进,自有奶源基地比例提高 按照的要求,质检总局、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开展了乳品企业审查清理和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工作。据质检总局公布,到今年3月底,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企业有643家,停产整改的107家,未通过审核的426家,企业数量减少45%。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从145家减少到114家,减幅21%。这次重新审核,提高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门槛,淘汰了一部分小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乳品质量状况的改善。
各地淘汰了一批奶源没有保障、产品档次低和生产技术落后的加工企业。企业更加重视奶源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纷纷投资兴建自有牧场,如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三元、飞鹤、辉山乳业等乳品企业按照《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通过签订合同、入股、自建规模化奶牛场等形式,稳定和扩大自有奶源基地,原料奶质量保障能力有所提高。
2、乳制品产量持续增长,企业效益好转 2010年乳制品产量2159.60万吨,较2008年增长19.3%。2011年前8个月,乳制品累计产量1516.6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液体乳产量1312.6万吨,同比增长13.7%;其中奶粉产量85.8万吨,同比增长10.1%。
截至今年7月底,纳入统计的640家乳品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2.30亿元,同比增加了21.34%,利润总额则达到71.93亿元,同比增加了34%。其中有13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为21.09%。亏损5.75亿元,也比同期减少16.96%。企业在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成本控制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