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有机猕猴桃、金银花、茶叶、黑五类等33种农产品通过了北京爱科赛尔等3家国家认证公司的认证,获得了有机产品证书。这是博山区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取得的可喜成果之一。
从生产到餐桌革命当前,食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小院里种植的蔬菜,不用农药、化肥,是留给自家人吃的;院子外面的菜地,使用农药化肥,是拿到市场上卖的。”农民生产中的这些“潜规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到菜场买菜,现在不敢买鲜亮的,买回家后,总得在水里泡上半小时以上,不仅损坏了菜质,也未必就能够泡出那些残留的农药和化肥;而到饭店吃饭,心里更是七上八下,不知什么时候就慢性中毒了……”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时,常感同身受地听到人们这样的抱怨。这也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着,特别是对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食品中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程度日益增加,发展有机农业,为百姓提供健康、的有机食品,这是市场的强烈需求,一个从生产到餐桌的革命正在进行。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其实,农民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时,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即使他们自己不吃这些产品,但农药的挥发、渗透,都对自己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俺村的百姓对发展有机农业,都很积极,全村农民基本上都与村里签订了发展有机农业的书和相关协议。”博山区南博山镇上瓦泉村书记王金成说。
我国早在北魏时代,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就讲到:“谷田必须岁易”;宋代陈则认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美,其力当常新壮矣!”,提出“用粪犹用药”;晋代我国就开始利用黄犭京蚁防治柑橘害虫,并应用植物性和矿物性以及农业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如今,我国这些古老的农业生产传统习惯,在博山区的田间地头随处体现,而且记者还在田里看到了用杀虫灯、沾虫帖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博山区有机农业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目前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博山区有机农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五句话:“政府强力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部门配套联动,科技政策促动,农户积极主动”。
优越的自然条件政府强力推动
有机猕猴桃收获
博山区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是省、市饮用水源特级保护基地,全区有6个镇位于淄河源头。
博山区也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有乡村人口26万。几十年来,这里的人民为保护环境、确保水源质量,作出了极大的牺牲。由于是水源地,该区6个山区镇的方圆百里,没有工业,更没有任何污染企业,农民们还大都保留着原生态的生产习惯——用土家肥种地,靠天吃饭。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全区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提条件。而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提高农民收益,则是我们发展有机农业的初衷。我们决定用5年时间,建成10万亩有机干鲜果基地、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5万亩有机杂品基地,建设6个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镇、120个以上示范村,将我区整建制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博山区区长刘荣喜对记者说。
目前,博山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野生采集面积20万亩,有2个镇10个村整建制建设成为有机示范镇、村。仅此一项,全区农民平均年增收750元。
博山区南部山区海拔高、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特别是其优越的水质——常年从山泉中流出的泉水,清澈见底,用当地百姓的话说:“俺这是用矿泉水浇地!种出的果、菜、茶,能不好吃吗?能不吃得放心吗?”
博山区南部山区的有机农业基地,植被完整,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0%多,常年都是蓝天白云,山林中随处可见清澈的小河流水、泉池、鱼塘,再加上郁郁葱葱的垂柳、松柏及各种树木、花草,感觉这里就是地道的小江南。也因此,博山成为旅游胜地,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誉为“鲁中山水画廊”“淄博的后花园”,游人这样描写博山:“集溪、泉、瀑、洞、林、石之胜,汇寺、庙、宫、观、门、墙之优……”全区共有八大景区200多个景点,景区面积达73平方公里。
山东博山池上桔梗生产基地
“我当时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水好、山好、空气好,才选择来这里发展休闲农业。”记者在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采访时,在此投资的企业家张敏望着山坡上自己种植的数百亩茶树,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2004年,张敏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学生前来搞研究、实习。经过对水质和土壤的检测发现,这里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的一类标准,土壤中农药残留为零,环境处于原生态,而且气候条件冬暖夏凉,湿度较大。专家们说:“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仅仅种树有点可惜了。”
张敏偶然从博山古《县志》上看到,在乾隆年间,此处曾有产茶的记载。于是,便产生了南茶北种的大胆设想。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茶树长势喜人,年产值达500万元。如今,他已在此建立了数百亩的茶树基地,并建立了集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鲁中茶叶研究所”,建设了一处万亩茶叶加工厂“鲁山茶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政府的强力支持,为农民生产撑起了“保护伞”。博山区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对近、中、远期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减少了发展的盲目性,使有机农业一开始就非常规范地进行。制定了发展有机农业奖励办法,加大对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科技项目的推广扶持力度。同时,搭建起了强大的服务平台,与农业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由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建立了有机猕猴桃、有机茶、有机金银花等5处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在南博山镇、源泉镇设立了有机农产品监测站,并在此基础上筹备建立了食品创新示范园区,为当地农民提供可以随时借鉴学习的样板。
有机农业生产,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因为博山区采取了“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模式,所以在规划生产区建立了严格的农业生产投入管理制度,严禁化肥、农药等进入,防止原料性污染;实行严格的有机耕地保护制度和企业准入制度,严禁污染企业进入有机农业规划生产区;要求生产区内农产品的80%以上达到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农产品种植面积80%以上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
目前,博山区6个山区镇中,已有源泉镇、池上镇整建制建成有机农业镇,有10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获得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种模式”打造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社会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业化的轨道,使我国劳动力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上规模。如何发动农民由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自愿地利用土地流转方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有机农业是标准化生产,如何确保农民按有机农业的标准化方法操作?这都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并从制度上予以。”刘荣喜区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