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由本岛和附近60个小岛组成面积仅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所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它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与马来西亚相邻,西与印尼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世界海洋的交通要道,以及亚洲、欧洲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空中心,也因此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
新加坡执行北京时间,初到这里并没有时差之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道路、茂密的树木、盛开的鲜花、整洁的环境,每处必景,景景相连,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每四年一届的新加坡“御厨”中餐筵席争霸赛4月17日~4月21日在这里举办。来自、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餐厨艺高手相聚在这里切磋厨艺、交流经验、探索发展、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我应邀出任本届大赛评委,在近一周的时间里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以往烹饪大赛不同,本届大赛创办者将比赛的内容定为中餐筵席,顾名思义,有头盘、有三道主菜(海鲜、肉类、蔬菜)、汤菜、甜品(点心)共六项组成,意在地展示“中餐厨艺”。比赛采取现场加工制作、现场评判打分、现场展台展示、现场预订品尝即“餐厅”“厨房”进展馆客人来品尝的方式。一切皆透明,一切皆展示。过去我参加过的一些烹饪大赛就比赛而比赛,参赛作品就是做给评委的,即使获奖作品也很少用于店里营业;或者说,并非是客人满意的菜品。本届大赛还在告诉中餐厨艺从业者,只有获得客人认可的菜品才是好菜品,“展示”的目的是更大程度地获得客人的认可。
艺术是可以展示的,可以欣赏的,可以点评的,当然厨艺也不例外,把高超的中厨技艺置至深闺已不适应中餐的发展趋势。观摩此次大赛,值得我们学习的还不仅是将“厨艺”置于“点钨灯”下那么简单。既然是展示,中餐厨艺者的形象,着装、操作、卫生、技艺等一招一式,都要经得起看,值得去看,才不愧为“厨艺”。由此可见“中餐厨艺”展示给我们每位从业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难怪本届大赛首席评判、评委会黄清标大师将“御厨”的定义为:厨艺,达到一定境界的厨师方为御厨。比赛现场“御厨”云集,他们的状态、他们精湛的厨艺,带给我们许多的享受和回味。
“御厨中餐筵席争霸赛”主题的确定,就为中餐在世界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厨艺、提高品质找到很好的路径。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由于各国各地区代表队的菜品其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以及技法、技艺、技术的公开展示,使每位参赛者和观摩者获益匪浅。
如台湾有两支代表队,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中餐表现的厚重与博大。
台湾紫金堂队:以传统养生药膳为基础构筑现代餐饮的新理念,将美味、厨艺与养生滋补的主题融为一体,使之展示的筵席品种烹饪技法多样,菜品时尚典雅,营养均衡。
餐饮发展公司队:以传统文化构思制作了汉唐之风,宋元韵味等佳肴。讲究健康和烹调技法多样,不以珍贵食材取胜,不以花巧展现而不能食用来取悦评委取胜,体现作为一名厨师的表现与灵巧的工夫底子。
香港队:将中餐厨艺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他们的作品手工精巧,先制作成单件,再组合成宽整的菜品,工艺流畅,配合默契,菜式讲究。
再如大陆参赛的“南北”两队,也代表了大陆中餐厨艺的水平,这些年大陆中餐发展很快,在“中餐化”的实践中做出很多尝试,可喜可贺。
北京建国饭店队:注重保持“四大邦口”即:鲁、淮扬、粤、川的传统菜品的精髓,在保持原味、原色的基础上,注重造型和装盘,在中餐与西餐风格的融合上有很好的表现。
嘉兴味天下队:在传统菜肴中提炼精品进行创意组合,按西式风格装盘均有新意。所展菜品工艺精细、构思巧妙、灵感涌动,既有江南秀美,又富有现代气息。
马来西亚代表队:菜品火功够、口味足、上菜快。热菜多以蔬菜的鲜艳色彩作装饰,盘大量足,十分饱满盈人;使中餐逐步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再现中餐厨艺魅力。
韩国队:特别善于将韩式的原材料应用于中餐,因地制宜。如:高丽参与牛排的结合;用海藻作汁与海鲜结合做成名肴:锅巴海鲜很独特。应该说他们找到了一条中餐厨艺与本国文化结合的切入点。
新加坡的两个队:新加坡的中餐佳肴如同他们国家一样精致美丽。菜品善于运用果蔬自然形状装饰菜品,盛器特别讲究。厨艺精湛,中西融合的菜式,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这样化的大都市“中餐厨艺”的规范与个性、传统与现代都独树一帜。我们不仅感慨新加坡的同仁们为中餐化做出的贡献,更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称道。可以说,新加坡代表队展示的佳作,正是对新加坡中餐厨艺的高度概括:规范中有个性,传统中有新味。
探 索
在新加坡中餐已进入当地主流餐饮,新加坡何以中餐潮流?在特殊的人文背景下,新加坡的中餐厨艺在各国不同餐饮流派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要适应世界餐饮业发展的潮流,“中餐厨艺”在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中,逐步实现了化。以黄清标大师为首的中餐厨艺大师们高屋建瓴,敢于在西化的社会中,将中餐厨艺从以西餐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分解出来。这次大赛就是中西餐分开比赛,中餐比赛借鉴了世界大赛的评判规则,按照世界大赛的评判规则进行比赛,这为中餐比赛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也是中餐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渊源所在。特金奖获得者:台湾紫金堂的筵席菜单如同一首赞美诗。纵观比赛,世界各地的华人厨师将中餐厨艺演义为多风味多流派可谓精彩纷呈,应该说现代中餐,港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更占优势,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代表着中餐现代风韵。展现了现代中餐“中西融合”,多种技法,多种口味的特征。在厨艺方面厨师既善于手工制作的技能,又善于运用现代制品和用具,使菜品丰富多彩。需要注意的是,中餐厨艺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烹饪的糟粕,如烹调中重油、重糖、重盐的调味习惯,还有手工操作中不良的卫生习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陆的厨师必须改变观念,在制作和出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中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各国和不同地区的“御厨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异国他乡,中餐若想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一定量的集合,要有行业组织把中餐厨师凝聚起来,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华人厨师们所组成各种同业公会、协会,均发挥了“厨师之家”的作用,这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体现。
借助大赛推动菜品的创新,行业协会作用不可低估。此次大赛正逢“新加坡好友厨业公会成立73周年”, 他们承办闭幕式酒会,密切了“公会”与世界各地中厨厨艺从业者的联系。公会同仁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许多工作。大会期间统一着装,精神抖擞,让每一位华人都深感自豪与荣耀。“厨业公会”成了中餐厨师的桥梁和纽带,在海外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力量,展示中餐厨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