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只说白话,给群众带不来实际意义是受不到支持的。本协会经过多年与蜂农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表现为:
(1)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我市蜂农2000多户,养蜂2.6万箱,产蜜500万吨,2011年底,全市蜂农3500多户,养蜂5.6万箱,蜂蜜产量1400多吨,翻了一番多;全市由1家蜂蜜加工企业发展到现在的8家;全市蜂业从业人员从不足200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
(2)蜂农收入有了显着增加。2003年,一斤蜂蜜3—4元,现在一斤8—10元,1户蜂农养一箱蜂投入100多元,除了蜂蜜收入外,还有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等收入。每箱可收益500多元,纯利润400多元。目前,全市蜂产品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蜂农户均年收入5500多元,户人均收入上千元。
(3)蜂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蜂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蜂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又受益于蜂业协会的不断推动。在市蜂业协会的努力下,现在全市有1人担任省蜂协副理事长,4人担任常务理事,12人担任理事。山里泉养蜂合作社理事长陈向明今年成为了市、县二级政协委员,两会上提交的蜂业发展提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4)养蜂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好产业。我市有着发展蜂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空间很大。养蜂不占天不占地,不争肥不争水,投资少快,是山区农民扩大就业、脱贫致富、低碳环保的绿色项目,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毒等蜂产品,不仅能够出口创汇,且具有滋补、保健、健身强体、的功效,含有丰富的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得益于好的市场,养蜂成为了纯农业山区农民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成了一个致富产业。泽州县南村镇峪口村农民孔完新,养蜂20多年,每年养蜂100箱左右,种地五、六亩,平均每年仅养蜂收入3—5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靠养蜂修了16间楼房,供两个孩子上了学,过上了小康生活。”以一户养50 箱为例,正常年景一箱收入500——600元,一年一户收入2——3万元,吃在家,住在家,既种地,又养蜂,无投入,无风险,比外出打工强的多。所以说养蜂是山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是一实现一村一品的好项目。
(5)发展养蜂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市蜜粉资源面积600多万亩,有乔木植物、有灌木植物、还有草本植物;有一年生植物、也有多年生植物,植物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而且这种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我市小气候多样,几百种蜜粉源植物花期交错,长短不一,春、夏、秋几乎都有开花的植物,是一个很好的“立体蜜库”。这样大面积的蜜粉源植物,不仅为蜜蜂生存提供了食物;也为人们生存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绿色环境;发展养蜂业不占天、不占地,无需建场、无需排污,更无“三废”,符合开创绿色经济增长的新要求。所以发展养蜂业就必然要大力度的保护密粉资源,加强生态体系建设。植物覆盖率提高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养蜂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养蜂业的重视也就是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养蜂业的投入,也就是对生态建设的投入,所以,大力发展养蜂业是实实在在的低碳行为,是慧及社会的好事、大事。是建设旅游城市、宜居城市、文明城市、绿色城市、实现低碳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