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绿色食品工作回顾
2011年,是新世纪以来绿色食品开发面临挑战多的一年。面对诸多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省农委中心任务,深入实施绿色食品“四大工程”建设专项行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430万亩、实物总量2950万吨,实现产值10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7.3%和36%;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0个,比上年增长2.4%,经济总量、实物总量和种植面积等六项指标继续居之首,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把
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关键,突破重点,创新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2011年,全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308亿元,同比增长22.2%。一是省内市场建设实现创新式发展。在哈尔滨市建立绿色食品精品专卖店,展示销售黑龙江绿色食品,率先在探索绿色食品专营新途径,得到农业部绿办领导的肯定;按照“统一设计、市场准入、许可销售”的要求,对全省30家绿色食品专营店进行规范,为实现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在哈尔滨南极食品交易中心建立5000多平米的销售专区,为绿色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搭建起了购销平台。二是省外市场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重点在北京、上海扶持建立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中心,进一步扩大省外市场“窗口”。北京龙商绿色食品集团在北京建立了20余家我省绿色食品专卖店(加盟店)和销售中心,并在亚洲的社区北京天通苑举办为期1个月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大米”专销活动,销售产品1000余吨。全省累计建立黑龙江绿色食品销售网点达700余家。三是市场建设取得开拓性
进展。以俄、美、日、韩为重点,组织山特产品、蔬菜、玉米以及大豆深加工产品等绿色食品进入国外市场,扩大了我省绿色食品产品市场占有率。2011年,全省在国外的绿色食品销售网点已突破100家,销售量超过200万吨。目前,我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往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0个。四是绿色食品网络市场建设实现新突破。在抓好“有形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无形市场”建设,创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加大了宣传和推介我省绿色食品产品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取得新成效。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克服政策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和手段,加大产品开发认证工作力度,“三品一标”开发取得显着成绩。一是大型加工企业“绿色化率”有新提升。引导大型绿色食品企业增加产品认证数量,扩张生产规模,大幅度提升“绿色化率”,共有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进入绿色食品行列,其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31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有65家;完成加工量910万吨,加工产值435亿元,加工企业“绿色化率”达到52%,增加6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三品”开发新主体。通过政策性引导措施,使农民合作社迅速成为发展“三品”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省认证“三品”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301家,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认证无公害的合作组织239家,占当年认证主体的41.9%,处前列;认证绿色食品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7家,比上年增长2.8倍。三是蔬菜产品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省政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总体部署,积极引导企业开发“三品”蔬菜产品,全省“三品”蔬菜面积发展到330万亩,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占全省蔬菜面积的50%以上;新认证蔬菜产品2500个,增长25.1%。大力开发绿色和无公害水产品,新认证无公害水产品181个,增长43.9%,数量跃居第三位。四是“三品”产品续展率居前列。全省共完成绿色食品续展企业118家,续展产品255个,续展率为79.7%和80.2%,高出国家标准4.7和5.2个百分点;有机食品保持认证企业87家、产品440个,保持认证率均超过95%;无公害农产品完成复查换证4996个,占总量33.2%,换证率达95.7%,高于25.7个百分点。积极探索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开发的新途径,选择龙园农业发展公司作为整体认证试点单位,一次申报认证产品达42个。五是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居前列。通过强化服务,深度挖掘等措施,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全省累计公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2个,居第三位。
(三)标准化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牢牢把住“源头”这一保障绿色食品质量的关键,切实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截止2011年底,全省经农业部绿办批准建立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2个,面积5100万亩,占的近1/2,比上年增长6.3%,成为绿色食品基地品种多、面积的省份。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严格管理、规范程序、加快发展”的方针,稳步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45亿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约70%;创建克山、抚远等4个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面积300万亩;全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450万亩,比上年增长7.1%。二是基地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搞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从土地到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的全程标准化,制修订“三品一标”生产技术操作规程9个,居行业之首。大力提高农户标准化种植水平,培训农户20多万人次,85%的基地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明白人”。三是基地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会期间,编辑出版了《黑龙江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得到农业部领导的肯定和各地与会代表的好评。四是基地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积极做好生产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牵线搭桥服务工作,组织举办2次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与企业产销对接会,帮助16家龙头企业对接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取得较好的效果。全省基地与企业对接率达80%,超过平均水平。
(四)“三品”质量水平实现新提升。积极推进“三品”监管工作前移,变部门监管为社会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机制。全年共抽检“三品”产品1813个,合格率达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居首位。一是“三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针对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乳品”等质量问题,全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立即行动,迅速对每个绿色、无公害养殖企业进行检查、抽检,我省绿色食品猪肉产品、无公害生猪和猪肉产品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为,并时间将结果报农业部有关部门,得到部领导表扬。加大绿色食品专营市场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共抽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157个,确保了绿色食品品牌形象。二是“三品一标”标志管理不断强化。组织开展市场专项整顿活动,重点抽查了哈尔滨、佳木斯及鹤岗的8个绿色食品专卖店、大型超市、批发市场“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标识使用。按农业部绿办要求,组织企业开展产品包装标签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自查自纠,强化了企业用标意识。三是绿色食品标志市场不断创新。改革和创新绿色食品标志市场例行,扩大覆盖面,实施市场固定点制度,设定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3个固定点和哈尔滨市的2个流动网点,共采集绿色食品样品121个,发现7个产品用标不规范,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情况总体较好。四是质量追溯试点规模不断扩大。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推进质量追溯试点向生产企业和基地延伸,全省已完成45家“三品”企业和14个基地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其中仅勃利县就有7家企业建立了质量追溯系统,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积累了经验。
(五)品牌整体宣传和推介活动掀起新高潮。借助大型展销活动和媒体等多种手段,宣传、推介黑龙江绿色食品,成效显着。一是展会经济稳步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如哈洽会绿色食品展、农交会、绿博会、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周和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等,借助展会平台,推荐企业,宣传产品,进一步提升我省绿色食品度和竞争力。全省参展企业达900余家,3000多种产品,签订合同500多份,金额170多亿元。特别是首创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周取得较好成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二是媒体宣传热度空前。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整体公益性宣传,仅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就发稿300多条(篇),其中头版20篇,省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播出累计超过30个小时,在全省掀起了绿色食品宣传和推介的新高潮。
(六)标准建设及技术培训工作有新提高。按照“三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要求,向农业部绿办提出了绿色食品禁用添加剂、一些作物(品种)不宜申报绿色食品等8项建议,为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和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地农户的科技素质。全年举办省级“三品一标”内检员、检查员、监管员相关培训5次,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