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聚首共议“东莞仓”品牌发展战略

2018-07-035888.TV 食品协会

东莞从一个不产茶的地级市到成为藏茶之都,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对现在已经拥有30万吨藏茶的东莞茶仓来说,如何把东莞仓的藏茶流动起来,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喝到健康优质的好茶,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茶人聚首共议“东莞仓”品牌发展战略

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市委员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天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15日共同主办了主题为“东莞仓、年份茶、品牌化”的2015首届东莞茶仓论坛。论坛开始,东莞市政协副朱伍坤致欢迎词,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致辞。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茶叶流通协会原吴锡端、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教授姜育发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论坛分为两轮,轮就“后发酵茶类茶品开发趋势”展开讨论,例如上游厂商对东莞仓、东莞存茶特色的印象,东莞仓与茶产地有哪些深度契合,上游厂商在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如何实现与东莞仓的良性互动等。参与讨论的嘉宾分别为茶企俱乐部欧阳道坤、益阳市茶叶局局长李建国、赤壁市茶叶协会会长魏国庆、岳阳市政府副陈正文、云南省茶业协会副张勤民、东莞双陈茶仓董事长陈永堂。

第二轮的中心议题则是“打响东莞茶仓区域品牌 建立东莞存茶行业标杆”。对东莞茶仓所存在的不足,后发酵茶类的仓储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打响“东莞茶仓”区域品牌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参与讨论的嘉宾分别为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悦、日本茶协会会长王亚雷、台湾着名茶文化专家曾至贤、马来西亚茶文化协会理事长萧慧娟、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创会会长王曼源、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教授姜育发。

“东莞仓”认同度高

论坛上,吴锡端表示,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东莞对于茶仓储概念的认同度很高,仓储度也是业内领头羊的地位。

而放眼世界,“东莞茶仓”的地位也可比肩世界茶仓。来自茶行业专家们通过分析对比东莞仓和世界上的茶仓——大马仓、香港仓、昆明仓——各自不同的优势,共同探讨“东莞仓”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东莞仓”环境卫生整洁,标准化、高规格,每个茶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有着自己的质量认证;而马来西亚“大马仓”虽然规模小,但是民众参与度高、个人仓储多、品牌度高,经济效益高;“香港仓”强调作出好茶,会关注茶叶的口感、保健效果及价格等方面,日本做茶机械化程度高,主要是深加工为主;而韩国跟东莞的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出品的茶类不一样。尽管观点略有不同,但与会的专家学者皆认为“东莞仓”在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前景光明、潜力。

刘仲华教授还认为,“经过数年的发展,‘东莞仓’已形成规模,现在要关注的是如何按照标准化、品牌化去发展,以更好地流入市场。”

吴锡端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未来东莞仓要探讨的就是茶叶“年份的标准”、“年份品质的标准”该如何制定,以及如何在市场上做出“东莞仓”产品的品牌化等问题。

姜育发也借韩国人心目中的普洱茶为例,说明了“市场产品与国家制定的普洱茶标准存在矛盾,从而对普洱茶销售推广造成影响”这一瓶颈问题。他认为,普洱茶若要在海外推广,就必须做好茶叶自身的定位。

与会嘉宾认为,在未来的路上,东莞市政府、茶叶协会、品牌企业及民间大众要共同努力,不断梳理“东莞茶仓”的发展脉络,发掘其核心价值,建立其行业标准,打响地域品牌性,一起探索“东莞茶仓”发展的新出路。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生产加工、品牌渠道、消费等环节,若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终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其价值就无法凸显出来。所以嘉宾建议“东莞茶仓”不仅仅只是“存”,更要从源头的抓起,优先茶叶质量,一直到仓储、检测、交易等。集产品、渠道、品牌于一体,打通整个茶产业链,再发力成品消费市场。

对于东莞藏茶应该如何更好的在市场流通,陈永堂认为,未来“东莞茶仓”的发展应在符合现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消费者的客户体验,从而更好地输出市场。

蔡金华在论坛上强调,现在东莞成为后发酵茶类市场的流通地,未来市场五十以上的陈茶会出现在东莞,东莞茶仓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