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之美: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美育生活

2018-07-035888.TV 食品协会

以历史文化散文名世的余秋雨先生以《极端之美》再次引起了轰动。其中列述的“举世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带着强烈的“余氏风格”。书法的文本文化和昆曲的文本兼生态文化是代表过去的,普洱茶主要代表未来。

余先生在自序中坦言,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

此次广州秋季茶博会2015“来叹茶·全民茶生活季”现场举行了“极端之美”雅集,把这三项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展现给嘉宾,共同品味东方文化的灵性之美。如果为这场雅集下一个定义,它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生动活泼而又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文人审美雅趣的一场近距离交流。我更愿意给它贴上“生活”的标签,希望这本来就属于东方生活方式的雅趣,不要断流,而是重新回到工作之余的小日子当中。

极端之美: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美育生活

茶席既备,事茶者开始为嘉宾奉茶,踏入尽心布置的全民茶生活季现场,两旁茶生活方式的演变应和着“极端之美”的主题,正如极端之美的路径,在茶的当下,梦回书法和昆曲的曾经,又踏着这条路畅想未来。

昆曲、书法的主讲嘉宾蒋力老师,是社会科学院退休学者,功古典文学诗词,古典戏曲,和红楼梦的研究。擅长书法,笛子。现任天园京昆传习所文学顾问。指导排练并演出昆曲《牡丹亭》和《玉簪记》中经典曲目。

蒋常年在研究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热心昆曲推广,应邀参加此次活动。甫一上台,目光灼灼,精神矍铄,现场马上安静下来。讲稿上满是手写的痕迹,是了然入心的每一句表达,加上现场早早地对“昆曲小白”们进行的生动注解。讲到激动处,蹭地站起来,手足并用,激情澎湃。

演出当天的“杜丽娘”,正是蒋力的千金蒋小菁女士。她虽是业余票友,中学时代就开始跟随富连成、梅兰芳剧团琴师陈文亷、陈文琦夫妇学习京剧王派青衣。着名琴师燕守平,陈庆增,王福隆,艾兵曾操琴指导,曾与着名京剧演员陈志清,李宏图等同台合作演出。台上莺语婉转,眉眼

盈盈,美得让人呼吸都变得轻柔。台下是父亲专注的欣赏,望着这样的情景,温暖又感动。

而书生“柳梦梅”唱段,是由原湖南省京剧院小生演员兼导演,戏曲教育家,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姜兴发老师担任。“15岁开始学习昆曲,今年已经72岁高龄的姜老师,已历经几十年的戏曲戏外了。当天虽身体抱恙,坚持参加并表演完全部唱段。开腔的一声“姐姐”,牡丹亭的标志性唱段,马上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踱步、眼神等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表演,更是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观众和嘉宾们用起立和长久的掌声致以心中敬畏。

李文华先生为普洱茶的时代变迁作了演讲,并带领嘉宾共品自己研发的普洱茶品。雅集之末,广州本土文化学者、诗人郭应新老师为雅集赠送墨宝:

蒋力老师将昆曲,在频繁的互动之中把观众带入了传统文人的雅文化—什么是昆曲、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美学特点《牡丹亭》片段赏析、红楼梦与昆曲的联系等,观众无不津津有味。

昆曲是是“百戏之祖”,被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称号。昆曲配乐不是金属乐,而是江南地区柔美醉人的丝竹之音,唱腔由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其音乐特征“流丽悠远、婉转缠绵、一唱三叹”。以“脚色制”为主体,因行当分工为细腻,常常要由“家班“进行演出,是士大夫阶级的小众文化。

其曲之精妙,不攻词牌的文人是很难听得懂的,坊间一直流传“听了昆曲想恋爱,听了秦腔想打架”的说法,皆因前者柔美细腻,而后者常用粗犷的“吼“传递豪迈情感。讲到描写书生夜晚思念的片段,蒋老师即兴背诵,解说文人通篇不说一字相思又能处处写尽相思的境界。

虽明清爱情戏曲“十部传奇九相思” ,但《牡丹亭》歌颂了情爱之上的人的“人性绝唱”,数百年来,引为经典,传唱不息。文艺青年耳熟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出自作者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后文”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昆曲的腔调之美,在姜兴发老师和蒋小菁老师三个唱段的演示下格外婉转缠绵、柔曼悠远。其词之美,择句与您共赏: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姐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山桃红】

“幽谷寒涯,你为俺催花连夜发。俺全然未嫁,你个中知察,拘惜的好人家。牡丹亭,娇恰恰;湖山畔,羞答答;读书窗,淅喇喇。良夜省陪茶,清风明月知无价。“——【金马乐】

书法线条之美,非得懂欣赏,才懂表达

书法的工具毛笔,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蒋老师以汉代张迁碑和曹全碑为例进行解说,并建议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张迁碑和曹全碑哪个更好看?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还在于如何欣赏、适宜谁去书写——张迁碑棱角分明,用笔齐、直、方、平,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使其充满古拙的意味,风格强烈,适合男性联系。 曹全碑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字迹阴柔,适合女性书写。

事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书和人一样,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

“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 ,因此欣赏书法可以从其力量感、立体感和节奏感出发。

李文华先生是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勐海宝和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醉心于国学、更是爱茶道,把所得所悟运用于拼配普洱茶,形成产品优异品质和独特风格,为大众认识和品饮普洱茶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李文华先生简述了普洱茶的历史,包括外形和制作工艺的变迁等。他还即兴为嘉宾诵诗《七碗茶歌》论述茶之美: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釆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茶之妙道亦然。神采二字,神者,有精气神,采者光彩彰显照人。茶品而言,形质可具体到外形、内质八项因子,形质为基础,神采为灵魂,有神采,茶方得活泼。茶之神采何来?精于内,动于气,化于神,彰于外。

普洱茶而言,神采还得经过时光的雕琢。易经名言“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出于周易革卦,豹子小时候是没有斑纹的,长大后斑纹明丽,神采照人,这可以看成形质演化、神采精进的结果。普洱茶,需要形质,更需要让品饮者喝到精进的神采!

“极端之美”雅集活动现场,则更是一个茶香缭绕的”美育“的讲习所,又是对老一辈艺术家投身于美学研究建设的一种致敬和感恩。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就提出:美育可使国民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书法、昆曲、普洱茶之美,尤其需要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环境,来继续传承,一代又一代地美下去。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