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由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广州茶文化促进会联合台北Tea杂志共同主办的“粤风潮流:潮州风土人文与工夫茶研讨茶会”在潮州饶宗颐学术馆举行。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潮州工夫茶文献考证、潮汕风土与工夫茶文化、工夫茶的当代思考、潮州单丛茶及潮州手拉壶的产业展望来展开。
我们择选茶会地点于饶宗颐学术馆,馆面朝韩冮,广济楼于侧,饶公馆翰墨林楼小庭室,我们以饶老的书画诗句楹联为题,取"天地太龢"为茶会名,乃期望由"一壶茶乐相聚,一杯茶展工夫,韩江情茶里融,天地人间太龢"的心意。我们布置了一个代表潮州韩江水韩江情的茶席,并以工夫茶新的器皿形式,象征与世代的接引与传承。午后迎来了一场雨。伴着雨声,这次的研讨茶会反而更添了一些热闹。

广东省茶促会常务副会长兼黄波首先阐述了这次研讨会的初衷:既是对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近期的调研成果做一个小结,也是一个对推动重构工夫茶文化系统新的起点,把已经采访到的有关于潮汕文化、工夫茶文化的专家学者请到一起,共同合力思考这个的茶文化系统的当代性与未来发展。
台北《Tea杂志》主编叶俊良表示,茶其实是一个文化的媒介,借助茶的力量能将文化更广地传播出去。《Tea杂志》计划出版闽台、南洋、潮汕、日本四期关于工夫茶的专辑,现已出版闽台和南洋两辑。这次的潮汕之行同样给《Tea杂志》带来了惊喜,《Tea杂志》采访了很多的学者、专家和老师,这次前来古潮州府辖地及凤凰茶山区,更能近距离感受到当地人们日常即以工夫茶待客款友或自酌为乐的生活情趣,茶饮鲜活形象,无处不在!
“这一路也获得许多人的帮忙,倾囊相授之情至今铭感于心,感谢您们的支持并冒雨来参加茶会,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喜欢茶的人来到潮州,会有一种深深的像是回到家的感觉,因为茶文化的躯干在这里,家的感觉就在这里。
每每于晨昏暮夜穿行于采访之途,于家户巷弄、商店骑楼走过,茶香与闲情是潮州工夫茶真切的味道。
这是《Tea杂志》总策划胡硕珍在茶会上分享的自己来到潮州之后的体会。
“初到潮州,看见那么多友善的民众在街边就支起桌椅摆上工夫茶具泡起茶来,我们情不自禁就被吸引,加入他们当中,那种感觉就是回到了儿时淳朴的生活环境的感觉,而去到很多人的家里,坐下来件事也是泡茶喝茶,这都让我们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在采访的过程中,通过各位前辈、老师的讲解,带领我们了解了深远的韩江情和大潮州府历史,深深感动于这么多人在滋养这里的文化大地。”胡硕珍动情地说。工夫茶在古潮州府辖区内,人人皆擅,老幼均饮,茶风满城,原是生活。喝茶款客,老少相聚,我们都情不自禁就被吸引,加入他们茶聚闲品当中,仿佛回到了儿时淳朴的生活环境。
为什么工夫茶会在潮州孕育、发展、形成?这是一个看着基本的问题,但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潮学专家、原潮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曾楚楠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相对半封闭的自然地理的因素形成的。潮州处在省尾国角,北、西、东面多崇山峻岭,南边为大海,距离政治中枢比较远,在这一片角落里,包括后来移民过来的人群,逐渐就形成一种“自娱自乐自适”的心态。对于潮州文化的特点总结起来是八个字:儒雅、精制、圆融、开放。工夫茶扎根在民众的土壤中,也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潮州人特别擅长借鉴别人的长处,吸取别人的经验,在这种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潮州工夫茶。对于工夫茶的当代思考,必须继续坚持这种圆融的文化元素,不断用开放创新的思维去传承工夫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强调,从事茶的研究,就要学习陆游的一句诗“工夫在诗外”,并把它引申为“工夫在茶外”。在这个知识系统中,除了茶作为一种主打的项目,还要提升到文化层次,升华到哲学方面的理解。茶以外的东西,特别是传统文化,要吸收其中的营养精华,运用到茶文化研究中去,这样就提供了很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