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过去的两个国家“五年”计划里,内蒙古乳业在金融危机和消费者对乳业的质疑声中迎风起舞,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经过全行业奶业同仁顽强拼搏,攻艰克难,不仅恢复到事件前的水平,而且在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企业素质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认真总结十年来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政府全力推动、龙头强力带动、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强化社会化服务。
1、 政府全力推动 建立优势产业
早在2000年,自治党委、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我区乳业的意见》中提出龙头带动、品牌战略、市场植入、集团战略、集约经营五大战略;200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中提出把乳业当做六大产业之首,采取发挥地区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实现重点突破的战略步骤。做到专门机构、专项经费、专题考核的诸项措施;于2008年自治区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共投资80亿巨资重点搞好奶源基地建设,使规模化养殖比重从30%达到60%目标。同时还提出构建原料奶收购价形成机制、乳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产加销利益联接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等长效机制。这些举措从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有力促进了内蒙古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龙头强力带动 实施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的国策造就了伊利蒙牛两大集团的成长和壮大。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大集团学习借鉴了乳企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了世界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逐步与接轨,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这些对内蒙古乳业乃至乳业形成了强大的带动力。两大集团,目前在内蒙古培育了80万户奶农(400万),每天收奶2万吨,每日创销售收入2亿多元。这种公司+基地+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龙头的带动力是至关重要的。她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国内外市场,可以把国内外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为我所用并把它集成变为新的生产力,限度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产业化经营 打造产业
正如前文所提,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乳业发展,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把乳业当做产业来打造和培育。内蒙古乳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六大产业之首,一开始就按照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经营的。目前乳产业已连接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包头、兴安盟、乌兰察布等盟、市80万农牧户,形成了兴区富民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乳业科技含量
内蒙古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也是名列前茅的。主要形式有3种:一种是国家事业单位,是多年来承担政府交办的草产业、家畜繁育、疫病防治、咨询培训、经营管理、技术指导等各项任务,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内蒙古西部良种奶牛繁育中心(天和牧业)就是典型的代表。该中心于2007年建成营运以来,每年为全区(包括部分省区)提供200万剂优质奶牛冷冻精液,使我区奶牛单产从十年前的2.8吨提高到现在的4.5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后来者居上,现在每年做到十万头奶牛的性能测定,为提高奶牛生产性能,调整牛群结构,做到选种选配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第二种形式是化公司。内蒙古赛科星繁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代表。该公司引进世界技术人才,批量购进进的《x-y精子分离》设备,并采取与各地奶源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每年在推广50万剂优质性控精液。为缓解优质高产奶牛短缺局面,快速繁殖优良母牛,提高牛群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很大贡献;第三种模式是企业自办研发机构模式。这种模式也是随着经济化和乳品企业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做法。以上三种模式外还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不断开门办学和承担国家科研、攻关、推广项目,他们在奶业优势产区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教学基地、联系基地等也在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全区不少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教学基地受到了业界的欢迎。
下一个十年的展望和愿景
总结回顾过去,在乳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内蒙古乳业不断整合国内优质资源使得整个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内蒙古已经建成了乳业大区,那么下一个十年就要把不光放在建设乳业强区上。目前内蒙古乳业无论在奶源基地、科研开发、行业管理以及企业整体素质等方方面面与奶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跻身世界乳业10强,就必须苦练内功,在现代奶业建设上下功夫,在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品种良种化;二是饲养标准化;三是防疫规范化;四是经营集约化;五是管理现代化;六是环境友好化;七是产业一体化;八是科研交流化;九是乳企集团化;十是教学、科研、推广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