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20年:蒙牛伊利成“双寡头”,新品牌的机会在哪儿?
虎嗅注:本文对乳业过去20年的发展做了一次梳理。在这段漫长的行业发展历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很多,其中被业内人士关注的,可能要数蒙牛和伊利之间的恩怨情仇。那么现在乳业的行业格局如何?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新品牌入局,机会在哪儿?下文一一为你解答。
乳制品供给与需求
1. 乳制品行业发展概况
(1)乳制品生产情况
2006 年至 2015 年,奶类产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 年奶类产量约为 81,800 万吨。
世界主要奶类生产国家包括印度、美国、、巴西、俄罗斯、德国、法国等。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奶类消费需求旺盛,奶类产量在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16 年,奶类产量 3,712.11 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2)人均消费情况
近年来,乳制品人均消费水平处于持续上涨的趋势。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高,乳制品消费能力强,并已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大。发展家(特别是等新兴市场)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增加、快速城镇化进程和饮食结构的升级,带动了乳制品消费的不断增长。
2015 年,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在内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液态奶消费量超过 100 公斤,美国、欧盟 28 国的人均液态奶消费量超过 60 公斤,与我国同属发展家的印度、巴西两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也超过 40 公斤,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人均液态奶消费量约 30 公斤,而我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仅为 18.7 公斤。等亚洲国家在包括液态奶在内的乳制品消费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3)进出口情况
乳品市场的主要出口国包括美国、新西兰、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出口量合计占的 75%;主要进口国是和俄罗斯,进口量约占的 30%。
2. 我国乳制品行业供给与需求
我国牛奶产量近十年存在一定的波动,主要受气候、价格、进口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产量较高,波动幅度较小。2016 年牛奶产量相比 2015 年下降 4.06%, 由于有进口牛奶作为原料奶的有效补充,国内牛奶产量的小幅下降并不影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奶源供给。
2007 年至 2016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6 乳制品产量 2,993.20 万吨,相比2015 年的 2,782.50 万吨,增长 7.57%,其中液体乳产 2,737.20万吨,相比 2015 年的 2,521.00 万吨,增长 8.58%。液体乳市场近十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占乳制品产量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80.62% 增长到 2016 年的 91.45%, 液体乳对整个乳制品行业成长的贡献明显。
2008 年以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乳制品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2016 年乳制品进口总量为 217.69 万吨,比 2008 年增长 4.63 倍。2016 年进口数量的前四种乳制品分别为液态奶、工业乳粉、乳清粉、婴幼儿配方乳粉,分别占 30.09%、27.85%、22.84% 和 10.17%。进口金额的前四种乳制品分别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业乳粉、液态奶、乳清粉,分别占 47.17%、23.16%、10.69% 和7.08%。
液态奶进口自 2011 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一是因为进口液态奶种类多样、价格较低,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海运条件改善,降低了液态奶的进口时间成本,电商代购的兴起提升了购买的便利程度。虽然近几年液态奶进口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已逐步放缓。2016 年液态奶进口量约 65.50 万吨,占我国液态奶产量(2016 年产量为 2,737.20 万吨)的比例约为 2.39%。2009 年至 2015 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以工业乳粉为主,2016 年液态奶进口占比首次超过工业乳粉,液态奶进口快速增长给国内以液体乳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带来一定冲击。
(4)行业需求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重视膳食结构的改善,乳制品的消费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1年~2016 年,乳制品消费量从 2,480.5 万吨增至 3,204.7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5.26%。2015 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 36 公斤,其中人均液态奶消费量 18.7 公斤,约为世界水平的 1/3,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乳制品消费量分布来看,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对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有着重要影响,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一直是我国乳制品消费的主体。我国城镇居民牛奶消费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未来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管理规范,这部分群体仍具有较大的消费提升空间。
乳业20年
乳制品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从1997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发展迅速。2008年“三聚氰胺” 事件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及企业对生产意识的强化,乳品行业进入复苏期,行业产量、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呈现缓慢平稳回升态势,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开始回暖,消费逐步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