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企不仅要“相亲”,还需想其他的办法

2013-08-285888.TV 食品协会

    工信部近期有一个方案:到2018年底,将培育3至5家年营收超过50亿元的大型乳企集团,并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从127家整合到50家。该部发言人表示,要用这一办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质量、能让群众放心的生产企业”。
    它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将产能作为门槛,让不达标的企业自动退出市场。事实上,那些小奶粉生产企业或很难挺过未来两年,依据新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这意味着一笔较高的改造投入,只有产能超过千吨才划算。

好奶源养好奶牛

    政府计划砍掉它们中的六成,兼并重组是这个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词。在提案获得审批之前,工信部已经开始行动了。6月18日,它召集了127家企业开了一场“相亲大会”,要求企业现场“谈恋爱”,强强联合。终,催生了蒙牛与广东雅士利的110亿港元交易。
    不难猜想,政府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招安及兼并的方式,提高其对奶业市场的控制力—未来的3到5家大型乳企恐怕都有国资背景,这个改造的过程类似蒙牛的重组路径。
    这样的一种姿态也体现在一笔6.7亿元的罚单上。8月7日,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而被开出罚单。它的处罚对象主要是中高端外资奶粉企业。与此同时,海关对于从海外代购进口奶粉也严加处理。
    然而,用清理对手、国有化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提升食品的性?
    恐怕很多人对此事的理解都走了偏路。
    奶业是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增长快,市场潜力大,但是原奶供应不足,频发的质量事故让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不信任,他们宁可花高溢价购买外资产品。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细分领域,这种矛盾尤其突出。根据[微博]的数字,每年有1700万婴儿出生,随着中产阶级在新城市的崛起,高质量奶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当前,超过50%的市场份额由外资奶粉占据。一个数字是,仅2012年季度,进口的奶制品就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总和。
    这个市场的竞争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靠质量胜出,而非规模。
    国内奶业质量问题可追溯到上游,大约有60%的原奶仍依靠散户奶农生产,奶牛饲养业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它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虽然给予奶农一定补贴,但不足以让它们中的一些成长为高品质的奶牛饲养基地。
    这个产业的话语权掌握在生产者手中,产业集中度变高,意味着这一话语权将进一步被加强,奶牛饲养者的数目正在减少。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获得高品质原奶,公司都把目光投向上游和海外,比如蒙牛在5月以32亿港元收购了现代牧业,而此前伊利和光明乳业均在新西兰有巨额投资。
    回到开头的话题,不管谁来解决这个市场的问题,都得对症下药—真正提高上游奶源质量和供应量,这不是简单地兼并重组下游企业就能够解决的。
    即便政府控制力这个市场,也并不意味着性一定会提高。如蒙牛在被中粮集团并购了之后还是发生了黄曲霉菌等问题。想在短短几年内就把行业整顿好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完全是由行政力量驱动而非市场驱动的情况下。
    值得一提的是,事实上这是一种倒退—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市场都是由国家来管控的,然而结果都很差,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市场化改革。你能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政府耗费财力物力去干预、扶持一个产业,但是相关产业都丧失了某种活力。
    工信部不仅要撮合企业“相亲”,还应该认真想想别的办法。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