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西子湖畔的美茶楼湖畔居茶楼迎来了20岁生日。
因茶而生,因茶结缘,湖畔居的一杯茶,沉淀了太多城市的记忆。20多年潜心研茶,它也逐渐成为了有代表性的茶楼之一。

以茶论道,以茶会友,为了共同推进茶楼行业发展,近日,“湖畔论茶”茶会活动在湖畔居举行,各地茶人茶客,湖畔居的新老朋友们汇聚一堂。着名茶文化专家阮浩耕、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锡端、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原院长张士康等国内茶人专家齐聚湖畔,从不同角度探讨解读茶行业的今天与未来。
关键词:创新、个性、多元化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如今怎样将传统茶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为市场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着名茶文化专家阮浩耕认为,其重要的两点就是整合和。“珍贵的传统茶文化需要我们不断收集整合,再将这些传统文化后,就可以让茶馆在发展中吸取其精华,并不断创新。”阮浩耕说,湖畔居茶楼二十周年通过聘请歌舞界和书画界专家作为茶楼文化顾问,这实质上就是将茶文化进行“跨界”,通过与歌舞、书画等文化艺术结合,来茶文化创新。
茶为国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茶开始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茶馆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转型机会,无论是对于自身定位还是服务品质,都需要企业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探索。
中茶院原院长张士康认为,茶馆要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势在必行。
“点就是文化个性设计,就拿湖畔居茶楼来说,从西湖边至钱塘江边,它创造出了具有深刻记忆性的文化个性,所以一提起杭州代表茶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第二就是服务情怀化,在讲求个性化诉求的今天,服务成为了产业的软性桥梁。像湖畔居‘偶遇藕粉’,便是成功的情怀化产物。”张士康说,品牌平台化与产品社群化这两点对于茶馆发展来说,也非常重要。“未来的经济就是社群经济,通过特殊的形式和设计,开发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做好属于自己的品牌,都是当今茶馆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去探索的。”
关键词:品牌、产业、带头人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湖畔居茶楼已经开始了品牌提升之路。通过硬件的提升改造,茶楼的服务品质、茶品茶餐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茶产业更是越做越活。从实体规模来说,从湖畔居湖滨店到花港店、曲院店、城市阳台店,再到杭州西湖之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湖畔居茶楼实体走出西湖,跨进钱塘江畔,迈出了从“西湖之眼”走入“钱江之心”的步伐。从经济效益来说,茶叶销售量逐年增加,“偶遇藕粉”产品销售额更是从2014年的3万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00多万元。总体来说,茶楼营业额每年保持二十以上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高级茶艺技师沈黎明,是湖畔居“元老级”茶艺师之一,也是“沈黎明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从1998年来到茶楼,20年来他见证了茶楼的发展与变化。“从组建茶艺师队伍,到现在参加国内外赛事,我们茶楼越来越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沈黎明说,现在店里除了茶叶的特色冲泡之外,已经做出了几个品牌节目,如宋式点茶、长嘴壶表演等,不仅在“第二届茶博会”及其他重要国内活动中频频亮相,还远赴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参加对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好茶、好看、好享受
在茶叶甄选上,湖畔居茶楼沿用一贯高标准、高要求,深入各地茶叶原产地,探寻好茶,近更是与茶叶博物馆和浙江大学茶学系专家团队一起,建立湖畔居茶品可溯源和严选机制。湖畔居在拥有9个茶园基地,为茶楼提供优质茶品,让每一个来湖畔居喝茶的客人都觉得物有所值。湖畔居茶楼代表性的茶品西湖龙井,每年的供应量在500公斤以上,都是来自西湖龙井核心产区。
好茶、好看、好享受,湖畔居茶楼一直围绕茶的文创发展不断努力。高级茶艺技师朱献军告诉记者,湖畔居茶楼已经自主研发出了许多有杭州特色的茶器茶具文创产品,如西湖十景品茗杯、印心茶组、断桥残雪青瓷茶具等,希望通过对茶文化的创新,形成湖畔居特有的茶品牌。
二十年,通过对茶叶品质的高标准,对服务品质的严要求,湖畔居茶楼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读懂”茶、做好茶、创新茶,未来,它将会以更宽阔的视角,做出杭州茶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