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一级巡视员张磊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室副主任李宁等一行在肉类协会召开了关于人造肉的调研座谈会,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委员会副会长兼吴月芳、科技部主任徐玉环应邀参会。参加此次调研座谈会的领导还有食品标准管理处调研员史根生、主任科员逄炯倩,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室主任王君、徐海滨、朱蕾,肉类协会相关领导及企业代表。
吴在发言中表示,人造肉是资本对这类产品的称呼,在我们行业内通称素肉,是豆制品的一个重要品类。人从农耕文明走来,习惯吃豆制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市场就有素肉产品出现;虽然那时的素肉在风味、口感等方面还存在技术难点,但消费量已经很可观!以山东省城头镇为例,生产量时,当地一年使用的大豆可以达到30万吨。近几年来,在随着各种“富贵病”的增多,消费者已经开始反思我们的饮食结构,认为目前食用动物肉过多,应该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因此,作为舌尖上的非遗和营养健康饮食结构的关键食品,一度处于“消费边缘”的豆制品,因为好吃、美味又营养,再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一饮食消费变化,相较90年代以前因吃不到肉而被迫选择吃豆制品,可以说是消费者主动发起的“理性回归”;而以素肉获得消费者空前关注为标志,豆制品消费已经迈进升级发展新阶段。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素肉的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性升级,原料主要是豆类分离蛋白、魔芋粉,与国外做素肉的企业相比,的区别就在着色素和风味方面,比如美国的(不可思议食品)使用的是血红蛋白来让素肉的风味更接近真肉产品,而我们国内的产品的生产技术与beyound meat接近,国内使用的是高粱红和焦糖色,其它添加剂使用的很少,相对更健康。在产品水平方面,国内企业的研究和提升方向主要是使素肉在外型、风味和口感咀嚼度方面更接近动物肉,有些企业生产出的素肉产品已经非常接近国外素肉水平,且在和国内的技术交流方面不存在沟通障碍。但相较于其它行业而言,作为百姓菜篮子的重要支撑,公平的政策和市场监管环境,仍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会上,吴还就豆芽生产调节剂的有关问题,向与会领导作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