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村人口相对分散,监管难度较大,人们认知有限等原因,常常成了问题食品的主要消化渠道,这样做也将会引发很多的问题。

山寨食品在以假乱真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由于其生产者往往使用一些国家禁止添加或添加超量的添加剂,或使用不合格原料加工产品,使这些食品食用后轻则影响口感,重则引起身体不适损害健康。
此外,记者多次在宁夏一些农村小卖部走访看到,其出售的一些商品生产厂家虽然是正规厂家,但仔细一看保质期,一些产品已过期一两个月。过期食品即便在口感上差别不大,也潜藏着微生物超标等诸多健康隐患。
食品大于天。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对食品的惩治力度,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在此高压态势下,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小作坊生产的山寨食品开始“上山下乡”转移至农村,农村消费者面对“无处不在且善于易容”的山寨食品,可谓“防不胜防”,这些“李鬼”已成为农民舌尖的一大“拦路虎”。
与城市里食品的频出重拳和高压态势来看,农村食品整治上则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这也是导致山寨食品和过期食品泛滥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食品销售点多面广”“监管缺人手”等客观原因,一些地方农村食品整治不力确实能有诸多借口,但只要有严格的督查和问责机制,相信一些部门就会办法总比借口多、对策比问题多。毕竟,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样,食品这道铜墙铁壁能否真正筑起,关键还要看农村市场这块短板。
食品的监管不应当只是针对于城市市场,在问题食品聚集的农村市场,更应该成为监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