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或将进入配料表时代,“雪糕刺客”退热 平价雪糕受捧
时间:2023-11-07 阅读量:346· 新茶饮或将进入配料表时代
喜欢喝网红奶茶但又不想去店里买,自制便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选择,但原料配方始终是zui难攻克的环节。如今已有新茶饮头部品牌主动公开了产品的配方原料。近日喜茶宣布将主动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真品质原料溯源信息。目前,喜茶已通过“喜茶GO”微信小程序公开了40多款产品的配方原料,涉及超40种原茶、水果、牛乳、蔗糖等原料溯源信息。
据了解,后续喜茶还将持续向消费者公开其他全部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信息,公示营养成分报告,“配方公开”将成为所有产品的“标配”。在公布配方原料、营养成分之外,喜茶还公开了产品原料的具体源头信息,涵盖具体产地、品种、风味、生长周期、加工工艺、检测报告等。
进入“喜茶GO”微信小程序发现,产品点单页面中新增了一个“配方揭秘”入口,点击进入后能看到相应的产品具体配方原料信息,相当于为这些产品贴上了“电子配料表”。以烤黑糖波波牛乳为例,其电子配料表显示使用的原料为冷藏牛乳、熬制黑糖液、黑糖波波、首创芝芝。
事实上,对于主动或变相公开网红奶茶配方,不少新茶饮品牌已经在尝试。在社交媒体上,网友时常晒出蜜雪冰城、茶百道等新茶饮品牌把植脂末盒、速冻品原料放点单台,甚至在其中标出厂家和厂址,随即带动“网红奶茶完全不拿我当外人”等话题冲上热搜。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配方无疑是zui核心的壁垒和竞争力。在经济学家余丰慧看来,奶茶配方是商业秘密和商业知识产权。而配方公开则源于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品的品质和健康。此前发布的《Z世代饮食消费报告》显示,80.87%的Z世代消费者把营养健康作为饮食消费的首要关注点。...[查看详细]
· “雪糕刺客”退热 平价雪糕受捧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于休闲食品的消费意愿不断提升,我国冰淇淋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老牌冰淇淋品牌不断推陈出新,联合IP进行跨界联名,其他行业企业,如新茶饮、餐饮、白酒也跨界进入冰淇淋行业,使整个冰淇淋行业更加多元化。为客观反映当前雪糕消费状况及需求,艾媒智库日前发布“中国冰淇淋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就雪糕消费群体的整体需求、消费意愿和市场趋势进行解读。
数据显示,口味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冰淇淋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占比60.85%。其次是价格与品牌,分别为50.42%与46.66%。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网络流行的新口味冰淇淋或雪糕看法”调查中,75.96%的消费者会视价格和他人评价再考虑是否尝试,19.78%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尝鲜,4.26%的消费者则不愿尝试新口味。随着消费主义退热,消费者的雪糕消费观念逐渐回归理性,对新口味冰淇淋的态度也更为谨慎,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新奇和口感,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价格和口碑。这意味着品牌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定位,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数据显示,83.47%的消费者会选择线下商超(社区超市、便利店、杂货店、小卖部等);50.25%的消费者会选择线上商超(美团、饿了么等);40.57%的消费者会选择雪糕批发市场、专营店;38.73%的消费者会选择综合电商平台(淘宝、京东等)。线下渠道仍是冰淇淋销售的主流。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单支冰淇淋或雪糕的可接受价格”调查中,14.27%的消费者选择5元以下,35.40%的消费者选择5—10元,28.55%的消费者选择10—15元,12.77%的消费者选择15—20元,6.59%的消费者选择20—30元。中国消费者对冰淇淋单价的接受度普遍在3—15元(不含15元)之间。在对于高价冰淇淋或雪糕的看法方面,消费者的观点各不相同。19.45%的消费者认为高价冰淇淋物有所值,成本确实高,这表明他们认可高价背后的高质量或特殊成分等价值。然而,也有70.87%的消费者认为高价主要是由于营销成本堆起来的,存在溢价过高的情况,这表明高价并不完全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另外,9.68%的消费者认为现在冰淇淋普遍都贵,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对冰淇淋市场价格的整体感受。
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认为冰淇淋及雪糕行业需优化的方面”调查中,63.67%的消费者选择营养健康路线,包括低脂、低卡、低糖、无糖的产品。在健康消费的驱动之下,冰淇淋中更具健康功能性的配料有待被发掘。54.75%的消费者选择产品创新(如口味、包装创新),54.67%的消费者选择拓展消费场景及模式(如文创雪糕、社交分享),62.00%的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做好品控。如何平衡美味、健康与营养,是未来冰淇淋行业入局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调查还发现,针对去年的“雪糕刺客”,今年的社交平台出现了新词“雪糕菩萨”,意指好吃平价又健康的雪糕,赢得众多雪糕消费者的追捧。对此,艾媒分析师认为,从去年的“雪糕刺客”,到今年的“79元眉笔”,新国货品牌从价格到质量都受到更为严峻的审视,消费者对于性价比有了新的审视标准,购物时除了货比三家,还会研究单价克重以及品牌对于研发的投入——“钱都花在哪里了”,一些网红品牌“营销换销量”的打法不再受用。相比之下,那些物美价廉的老品牌在国货崛起的流量眷顾之下迎来第二春。...[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