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是越来越普遍。外来人口占一半、输入食品占近八成的青岛市城阳区,积极探索食品监管智能化、人性化,使全区食品监管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GPS手机发现问题就上报
6月11日,记者跟随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食品协管员矫照华来到辖区内一家蛋糕店。只见他先打开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在确认单位信息后,对要检查的项目逐一核对信息。
记者注意到,手机内的这套系统要检查的项目非常详细,根据被检查单位的行业不同,涉及的检查项目也不一样。“这次一共检查了四大项16个小项。对符合标准的项目点击通过,不符合的点击未通过,并取照证明。所有项目检查完成后,点击上报‘智能食安’电子监管平台。”矫照华表示。
当前城阳区76名食品协管员均配备具有GPS功能的手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网报告。“协管员必须在现场录入,只要离开现场就无法录入了。”城阳区食安办负责同志对记者表示,城阳区于去年建立起“智能食安”电子监管平台,该平台依托全区食品协管员和社区食品信息员,根据设定的检查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日常监管。检查信息全部录入监管平台,并自动传输到有关部门作为执法依据,区食安办对全过程进行督查监控。目前,该平台已覆盖辖区内10810家食品生产经营点位,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餐桌做到“全过程、无缝隙、常态化”监管。
城阳区还建立起30人的街道食品专职人员队伍、60人的社会义务监督员、465人的社区食品信息员队伍,以及60余人的食品执法监管队伍等,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监管队伍。
小作坊园区围堵黑心食品
针对小黑作坊达不到办证条件、监管难度大、经营场所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城阳区继引导社会力量投资4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全省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之后,该区又建成豆芽、馒头小作坊集中园区2处,另有3处集中园区正在建设中。
13年前身背两床被子、怀揣3000元,从莒县来到城阳的郑建华做起了豆芽生意,因为生产环境不达标,不得不四下躲避检查,曾经一年搬过三个地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由一个小作坊主,一跃成为岛城大名鼎鼎的‘豆芽哥’”。这一切的变化皆源于2011年10月入驻华竹园豆芽加工园区。
在洁净的生产厂区记者看到,6个生产间都配备了空调,温度始终保持在25度左右,自动喷淋系统隔段时间就会给豆芽喷水。在隔壁郑建华的办公室里,一整面墙上挂有16块显示屏,监控设备从各个角度监视着生产间内的生产情况。“做好一个品牌很难,但要毁掉一个品牌一分钟就够了。”郑建华非常珍惜这再次创业的机会。
郑建华从冷库里随手捡起一棵豆芽扔到了嘴里,边嚼边对记者表示,“这里生产的豆芽每一批次都需要检测,主要检测有无使用违禁添加剂,以及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有没有超标,只有检测合格的豆芽才能允许进入市场。次查到违规现象会责令业户停产整改,第二次查到就直接‘请出’园区。”从开园起,入驻该园区的业户还没有发生一起违规现象。
水产品能追溯到养殖户
在对蔬菜和生猪肉实施可追溯监管的基础上,水产品供应量占岛城总供应量70%以上的城阳区,去年又在岛城率先实施水产品“来源溯源制”。
据城阳批发市场工商管理所所长宋世胜介绍:水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前,批发商户须填《产地证明单》,注明水产品名称、数量、进货地址和上一级批发户或捕捞户、养殖户联系电话;市场查验核实,存档备查一年。批发商须向零售商提供《销售凭证》,注明批发地点、批发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销售凭证》同时向消费者公示。
记者随意来到一处零售市场,看到每一处销售摊位前,都摆有“水产品来源明示牌”,牌上有《销售凭证》。一位摊主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对产品有何疑问,可根据《销售凭证》上的联系电话,直接与批发商进行联系,以确认信息的真伪。”
“以前买海鲜全凭摊主一张嘴,要是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可就麻烦了。”刚买了两条黄花鱼的刘女士表示,有了“明示牌”,买海鲜放心多了,而且产地明确,想买哪个地方的海鲜,直接照着“明示牌”找摊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