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公司是一家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浙江省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温州市“粮油经营、加工骨干企业”和“粮食加工应急点”企业。自2000年6月率先走出省门,在黑龙江省友谊县友谊农场建立1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至今已在外省建立粮食基地25万亩,较好地实施了市政府提出的农业生产“走出去”的战略。
一、实施“走出去”的背景
大背景: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是确保温州市粮食生产的需要。温州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规模小。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快速发展和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温州本地的农业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加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民通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多种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后,能够利用外地丰富的农业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
小背景: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是集团公司加快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迫切需要在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区域发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恰好能为发展创新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的做法和经验
1、建立稳固的粮食基地,结成长期稳定的粮食收购关系。早在2000年6月,集团公司在温州市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就大胆地“走出去”,向“北大荒”发出“粮食订单”,在黑龙江省友谊县农场建立了1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定10年不变。同时投资500万建立一座日产100吨精制大米的现代化加工厂,把加工厂直接建立在生产基地上,实行产、加、销一条龙,首次把优质的东北大米引入温州市场。此后,又积极参与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开发,2003年在江西省的乐平市、德兴市,湖南省的桃源县、湘阴县,湖北省的武穴市建立优质稻基地10万亩,并通过签立订单、预付订金等方式,与这些基地建立长期稳固的粮食收购关系。2005年在四川省南部县又建立了5万亩粮食基地,使集团公司省外粮食生产基地达到25万亩。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不仅进一步拓宽了集团公司粮食生产空间,实践跨区域的粮食产业化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新产业链,有力地确保了我市粮食供给。
2、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基础上,加强公司与政府或农业科技部门的联结,或实行“公司+政府(部门)+基地+农户”,或实行“公司+基地+农业科技部门+农户”。具体利益联结方式1实行保护价:制订粮食收购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按保护价收购;反之,则按市场价收购。2实行优质优价:对绿色和优质稻谷的收购,我们普遍实行高于市场价20%的浮动价收购。3提供系列化服务:主要是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基地农户统一提供种植品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农户做好产量预测和来年种植的规划。
3、实行“粮食订单”合同制,按单收购,让农民放心种田。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习惯跟着政府计划转,农户选择品种、种植面积,不看市场,导致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集团公司坚持以粮食订单合同的方式确定基地或农户的粮食种植品种和收购数量,引导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以产定销,基地粮食收购。从2004年始,集团公司每年订单粮食都在9万吨左右,粮食订单履行率每年也都在80%以上。实行“粮食订单”,进一步完善了粮食产销衔接机制,为集团公司做好粮食品牌,高起点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支持。
三、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的实践意义
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公司在行业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农”问题为关注焦点,坚持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带动“以质量为核心的战略”并重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推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粮农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实践意义可谓现实而重大。
1、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集团公司以基地为载体推广优质水稻品种面积为20.4万亩,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6个。同时,通过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战略后,把粮食基地建到外省去,为我市腾出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有利本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业,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和城郊农业,在解除了市民的“米袋子”的后顾之忧后,又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2、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几年来,集团公司通过实施粮食生产“走出去”战略,带动农户5.2万户,2005年基地农民种粮增收(跟种植普通稻品种对比)2178万元,平均每亩增收155元,其中黑龙江省基地每亩增收80元,其它省外每亩增收230元。同时,集团公司还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采取利润返还(即“二次分配”)促进农民增收。
3、有力促进了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集团公司以粮食基地为依托,组织和带动农民大力推进农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2005年,集团公司承接了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基地新品种改良和推广,推广面积涉及黑龙江、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外基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通过“走出去”,集团公司在获利的同时拓宽了发展空间,为开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打下了基础。2002年,集团公司主导产品“虹丰牌”大米被评为浙江省产品,在市场中享有很高的信誉,“虹丰”也被评为乐清市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