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儿童节,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宣师附小”)的1600多个孩子收到了一份健康大礼包——5月27日,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作为北京营养师协会的“营养健康教育基地”正式挂牌。
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率双重高涨是目前我国儿童健康面临的挑战之一,不但影响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还关系着民族的整体素质。而其根本原因是大众营养知识的匮乏。因此,从娃娃抓起,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为此,北京营养师协会携手宣师附小共同实施“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计划”,将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中开展营养健康知识宣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将为全市学校开展有效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范例。
通过食育,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计划”的核心是“食育”,即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长、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所杨月欣教授——她同时也是营养学会的新一任理事长——介绍说,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收获健康体魄,对自己的生命成长负责。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饮食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儿童中“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在向儿童青少年群体蔓延。
杨月欣教授指出,饮食因素在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占有很大的权重。有研究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60%—70%的发病率。就慢性疾病的防控来说,对成年人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很重要,但犹如亡羊补牢。要想真正从根本意义上提高人口健康素养、提高国民生命质量,健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这方面,日本堪称全世界的成功典范。
日本的食育在全世界处于地位,在国内营养学界也早已被传为佳话。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小学已经开展有规模的食育工作,并于2005年出台相关的法律,即《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的序言中强调了食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即“食育(eating education)是生存之本,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其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出能够过健康的食生活的人”。日本的食育有着明确的理念和方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指标已经超过。
说起选择宣师附小作为项目基地的理由,杨月欣教授表示:“学校拥有良好的营养健康工作基础,对‘食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也有很强的认同。”
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宣师附小对于学生营养健康问题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宣师附小是全北京市惟一一所向学生供应早餐的非寄宿制学校。
以前,宣师附小举行每周一清晨的升国旗仪式时,前后总共不到20多分钟,竟会有十来个学生晕倒。通过调查得知,有些学生住家远,早晨时间紧张,家长顾不上给孩子吃早饭。体质弱的孩子,腹内空空,就难免体力不支。
俗话说:“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早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经过一夜睡眠,胃部已经排空,夜间分泌的胃酸需要早餐吃下的食物中和,如果不吃早餐,胃酸就会刺激胃壁。早餐的质量对学生在校学习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上午是脑力和体力活动集中的关键时间,早餐马马虎虎,九、十点钟就会饥肠辘辘,大脑兴奋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早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的学生身体更健壮、精力更充沛、思维更敏捷。他们无论是在身体耐力上,还是在创造力、逻辑判断能力上都好于那些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的学生。
因此,从2005年起,宣师附小开始向学生们供应早餐。几年下来,学生在升旗仪式中晕倒的现象已经很少发生,虽然没有严谨的数据对比,但老师们感觉孩子们生病的也少了。
如今,每天有900多名学生自愿在校吃早餐。“向学生供应早餐,使得教职工们比其他学校的教职工要辛苦。”校长杨英说:“这其实不是学校的分内之事,走读学校只需负责午餐,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教职工们心甘情愿额外承担这份责任。”
食育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绝不是枯燥的说教
去年6月成立的北京营养师协会拥有1000多名营养师会员,协会刘兰说,营养师是指能够正确指导膳食营养以促进身体健康的保健人士,主要有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师、管理营养师等,被誉为“现代人健康的守门员”。简单地说,其任务是让营养学研究成果落地。具体到“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计划”这个项目,北京营养师协会将负责制订实施方案;研制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提供技术指导;提供培训师资和宣传材料;对项目实施进行督导。还要开展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通过数据对比,评估项目工作的效果。
至于校方,要将干预措施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将各项活动时间细化后列入课程表,每周安排0.5课时的营养健康教育课(或每两周安排一节课);根据统一安排向学放《健康校园》等科普材料,在教室和食堂张贴营养知识张贴画或黑板报(可每月更新一次);每周30分钟通过校园广播开展营养教育宣传;图书馆配备营养健康图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绘画比赛、营养小报/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每天开展快乐10分钟活动,每学习日至少一次。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向他们提供营养健康图书;组织教师交流观摩。校方还要向学生家长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家长讲座(每学期一次)。
杨月欣教授强调指出,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通过许多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对健康有益的食谱与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宣师附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项目要注重寓教于乐,除了课堂教育和科普讲座,还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终让小朋友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儿童吃水果、蔬菜和吃豆腐的嗜好,可以通过参观、制作、品尝体验,引导儿童对这些食品产生愉快美好的记忆,形成终生的习惯。“在这方面,比起美、日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学生营养教育起步早的国家和地区,我们欠缺经验,掌握的方法还不多。而这也正是试点工作所要探索的。我们希望宣师附小能够成为一粒种子,取得成功实践经验后,进一步辐射全区、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