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了开创了易武时代普洱茶的古镇老街,试图寻找清代道光年间,即易武“普洱茶”辉煌时期留下的点滴。老街是普洱茶的贸易集散地和生产地,相传清雍正年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在滇设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并将此列为敬献清皇室的贡品,这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所在。
历史资料记载:“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册案》。易武街上商铺连商铺,茶庄接茶庄,生意兴隆,人丁旺盛,内地茶商和马帮往来不绝。仅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经不能满足易武茶号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曼庄,甚至攸乐山的茶箐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饼茶’,多的时候达到了6000 多担。那时候,易武可以说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建在街上的文庙和石屏会馆更是热闹非凡……”
我们踏着石板路走进古朴的老街,老街街道很窄,宽度只能过四五匹马的样子。像这样的古街这里有三四条,街道两旁都是店铺,店铺后面则是各式的老房子,我们来得太早,老街上的店铺大多都上着门板还没有开门营业,店铺褪色的门板和斑驳的墙壁都向我们诉说了它们经历的沧桑历史。每一个店铺、每一所老宅子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每个店铺的屋檐下都挂着鲜艳的大红灯笼,给这些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增添了不少美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古街小巷,更是历史的再现,我们静静地走在老街上,就好像漫步也在那个年代。
陈老师、小刀老师把我们领到一处老街的街口一处古朴很有地方特色的老院子旁边,指着门房斗拱的匾额告诉我们“瑞贡天朝”传说由来就在这里。易武古镇车顺号“瑞贡天朝”匾额来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这是一个有着近200 年历史的御用贡茶。当年易武车顺号创始人祖车顺来进京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将本号全手工制作生产的茶叶制品,通过进京参加殿试时认识的监考官送到宫中,由于口感的特殊香醇,道光品茗后龙心大悦,连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即钦命头品顶戴赴云南呈宣,由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鲁史监制成长七尺三寸二分、宽一尺八寸、厚一寸五分的“瑞贡天朝”四个金色大字牌匾赐给“易武车顺号”允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可将牌匾悬挂在门楣之上,并赐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赐官衣、官帽。命车顺来每年进贡朝廷其工艺精制的普洱茶,从那时起,车顺号的普洱茶就名扬天下了。
我同陈老师、小刀老师一同走进老院子,院子主人叫车智新,儿子叫车春信,他们是是车顺号第五代、第六代传人。车家几代人一直在做茶叶生意,从来没有离开茶,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他们讲易武古镇和瑞贡天朝的故事。
之后,小刀老师又带我们来到了坐落在老街上的古镇博物馆,小刀老师本人就是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建在易武古镇大庙中,这座大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为历史悠久,现在正准备进行一次大修,庙中存放着一批碑文石刻和各种文物,他们中大多数是“茶马古道”的文物。小刀老师带领我们走近看一座古石碑,但因为大殿的光线不是太好,而且石碑年代太久,碑志铭的字体并不是很清晰,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依旧发现古石碑碑志铭的文字上刻有“贡茶”二字,这着实让我们的眼前一亮!贡茶——我们就是为了这两个字,从北国千里迢迢地驱车赶来,这个因茶而兴、因茶而旺、因茶而得名的易武古镇,几百年的历史统统都可以概括在这两个字上。从老百姓饮用的“边茶”到皇家国戚品饮的“贡茶”,我们知道这两个字有多么珍贵,历史文化内涵有多么厚重!同时这也是易武的历史见证。
我们即将离开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易武古镇,接下来将沿着“茶马古道”继续前行,来到“茶马古道”西双版纳勐腊县彝族象明乡。再回看易武老街,仿佛还能听到从老街上隐隐传来的马蹄声,它又像是从远方连绵的山峦中传来,抑或是从天际飘来,悠远、绵长……让我们难忘,再见,我的易武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