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新形势下,因效率低,成本高,创新少,传统经营模式与茶行业渐行渐远,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做好化、网络化、市场化、服务高端化才能抓住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茶叶总体产量持续走高,但是市场仍不乐观,呈现“疲软”态势。自2013年起,性价比高的茶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中、产品需求量逐渐减少,而产品质量则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市场趋势迫使茶企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创新生产销售模式,一味采用概念炒作树立品牌,不再是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对茶叶的高性价比及高品质把控,让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
传统市场亟待规范
虽然我国茶叶行业发展迅猛,但我国是茶叶大国并非茶叶强国。一方面,我国茶叶行业的生产主体是以茶农为主,而且茶叶加工生产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茶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我国茶叶经销商大多仍然采取单店单一的销售模式,狭隘的销售渠道不利于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茶产业市场上有不少标着“有机”、“天然”的茶产品,但大多数没有可视的透明化生产过程、真正可追溯的生产体系,存在着、健康问题。
同时,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因此,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加之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