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25日,由养蜂学会育种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岗位科学家联合举办的“蜜蜂抗病育种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隆重召开。养蜂学会理事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传粉蜂生物学与授粉应用创新团队首席吴杰研究员亲临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吴首席从国家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角度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并对蜜蜂抗病育种研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张开晃书记代表学院致辞。来自17个省市从事蜂业生产、加工、流通、教学、科研、管理等行业的68位代表以及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80多名研究生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针对蜜蜂育种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蜜蜂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和种质创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与交流。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扬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扬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挺教授,养蜂学会蜜蜂生物学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师范学院孙亮先教授,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昆虫授粉与生态研究所黄家兴博士和养蜂学会蜜蜂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院长苏松坤研究员等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吉挺教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不同移虫日龄对蜂王发育的影响并系统介绍了蜜蜂抗螨的相关分子机制,为后续培育抗螨蜂种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孙亮先教授结合蜜蜂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概况和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及常见的昆虫转基因技术在蜜蜂领域中的研究应用并强调了转基因技术在蜜蜂抗病育种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苏松坤研究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蜜蜂王浆高产、蜜蜂抗白垩病等蜜蜂优良性状有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在蜜蜂育种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此外,他还介绍了蜂王浆优质高产抗白垩病蜂种培育的进展情况、中试蜂王在有关省市的良好表现。黄家兴博士系统介绍了我国各地宝贵的熊蜂资源、人工筛选与培育过程及相关分子标记在熊蜂种质资源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大会开展了学术研讨活动。邱汝民会长的《意蜂育种与引种探讨》、张祖芸的《“蜂强1号”意蜂子代蜂王浆产量性能考察分析》、李江红的《蜂群遗传多样性与抗病育种》、刘元珍的《意大利蜜蜂抗白垩病相关的候选SNP标记的验证》、苏晓玲的《浙江省中蜂种质资源调查分析》、黄少康的《蜜蜂微孢子虫与食料对中蜂中肠菌群的影响》、聂红毅的《利用简化基因组技术对王浆高产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刘川冬的《“蜂强1号”意蜂与福州本地意蜂形态指标比较分析》等12篇学术论文在本次会议上做了交流。论文从蜜蜂种类与形态、抗白垩病分子标记、王浆高产分子标记、蜜蜂致病机理、蜜蜂遗传基础及种质资源等研究领域详细论述了蜜蜂育种与抗病研究的进展。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提高蜜蜂育种水平,推动我国蜂业健康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