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受到美国媒体关注的,以“食品”为主题的“之旅”。10月23—30日,由美国农业部和食品协会主办,布瑞克环球(北京)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组织承办的食品考察团,沿着从“源头到餐桌”整个食品产业链的足迹,遍访美国的奶牛养殖场、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研发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深入了解美国如何以《食品现代法案》为准则,通过不断完善的科学化生产和管理体系为食品筑起“防护墙”的。该考察团集中了来自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食品工业协会、农业科学院、乳业杂志社、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食品报社等国内农业、食品、生产、流通多个领域的多位人士。
通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努力,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食品体系,组织执行机构配套、默契。
● 养殖---“合作社模式”让奶农受益匪浅
如何维护奶农的权益和保障牛奶的质量与?美国通过采用一种科学的经营模式,将这些问题解决。明尼苏达州是美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考察团参观的位于该州的乔治奶牛场是一家家庭式奶牛养殖场,已有百年历史。在美国,这种经营模式很普遍。该奶牛场牧场面积900 多亩,奶牛400多头,全年可挤奶9 个月,日挤奶奶牛可达到150 多头。这一牧场管理人手很少,淡季时仅全家6 人,旺季时约10 人左右。奶牛养殖和管理方式十分先进,草饲料的种植、存放、喂养及粪便的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避免了奶牛的“病从口入”;从挤奶到牛奶入罐,全程采用现代化封闭生产方式,有效防止了牛奶从挤出至存储过程中可能被环境再次污染的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兽医机构,有兽医会自动巡视各养殖牧场的情况,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乳制品深加工经营管理采取“奶农合作社”的模式,由多个家庭式养殖场联合组成“奶农合作社”,原料乳被送到该区域内不同奶农联合组成的乳制品厂进行统一深加工。奶牛养殖者这种“加工企业董事+奶农”的双重身份,从源头上保障了加工奶制品的质量,在牛奶价格和加工奶制品价格的利益分享上也易于达成共识,同时还使奶牛养殖者的市场地位得到提升和保障。这给解决我国目前一些奶农生产和养殖涣散的问题以启示。
目前在我国,奶农与奶产品生产企业之间仅是买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生产企业想要好奶,却拼命压低奶价;奶农则不顾质量,只想让奶价和奶量提高。当奶制品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归罪于奶农,使产品质量追溯无法进行。
考察团成员们在观摩中还品尝到了口味多样的奶酪产品。来自国内媒体食品报的考察团团长表示,我国要提高牛奶的附加值,除传统酸奶外,还应开发极具潜力的奶酪等产品,让奶农有机会获得奶产品深加工所蕴含的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