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清美”豆腐,是家喻户晓的牌子。本协会会长、浦东工商联副、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华说,创办清美至今,不是在为自己做豆腐,而是在为社会做品牌。
喜欢去菜市场买菜的沈建华发现:菜摊上的豆腐并不长期固定卖某一个或某几个品牌,似乎总是有许多新的品牌诞生,但似乎又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他思忖,当时上海有1400万人口,如果每100个人里有1个人买我的豆腐,那不就是一笔大生意?
瞄准了商机,沈建华在杨浦区国和路租下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做起了豆腐生意。风吹雨打、酷暑寒冬,沈建华和5位家人一起诚信经营,渐渐被菜场的摊主们所接受,“清美”豆腐在上海菜场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2002年,上海市正在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清美”跟随政府市场改造的脚步,进驻新市场开设专卖店。仅十年时间,“清美”就布遍全上海所有菜市场。
“清美”在数年前便开始实践“农超对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升级做法:自营摊位、自开柜面,自己负责终端销售。“清美”豆制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拥有4000多家自营的超市品牌专柜,3000多家自营的市场品牌专卖店。这些专柜和专卖店,场地是公司租借的,员工是公司派遣的,产品是公司配送的。也就是说,“清美”不仅掌控原料基地和生产工艺,还完全把握了营销终端。同时,“清美”通过豆制品全产业链的建设,打通农业基地、生产工厂、冷链配送到品牌终端等上下游优质服务链,确保豆制品品质和食品,实现豆制品品牌化,通过品牌食品与品质。在构建自营终端渠道优势的同时,清美技术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沈建华曾以上千万元一台的高价引进德国产的卧式离心机,对豆渣和豆浆实行无网分离,使豆腐更具爽滑和韧度。他注重豆腐的原材料,在东北牡丹江等地建起43万亩大豆种植基地,挂钩当地大豆科研所,精选当地适合制作豆制品的原生大豆品种进行种植。
今天的清美,定位“城市生鲜食品综合服务商”。沈建华正在打造的“清美”品上生活微菜场,是“清美”创新提出并创立的生鲜商业新模式。它旨在以“清美”母公司为载体,通过基地加超市的市场模式,让微菜场商品可控,服务社区民生、服务“三农”、提高上海社区居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