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可流的渭水

2017-08-085888.TV 食品协会

渭河之水滋润了文化数千年。可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过一二十年渭河已不成其为河

无水可流的渭水

下游——污染、倒灌、淤积

“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这是2006年8月27日东方网-文汇报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其中关于渭河,这样写道:“渭河从甘肃进入陕西境内的宝鸡时为二类水质,但宝鸡以下全程污染逐步加剧,到达潼关进入黄河时已全部变成劣五类水质,群众形容陕西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今年6月,我从西安出发,走访宝鸡市和渭南市境内的渭河。我的镜头摄入的,是宝鸡峡水电枢纽上那干裂的泥土。宝鸡峡水利枢纽的工作人员和水电站边的老乡告诉我们,那里一年有8个月是这样。而就在大坝的右壁上,写着“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的大字标语。

在渭南的华县,渭河里的水是上游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生活污水汇集而成的。我们在那里呆了一会儿,眼睛就有睁不开的感觉,嗓子难受,气味更是让人无法多呆。

华县的渭河河床上有两座三层桥,所谓的桥上桥。这两座桥记录着河水“溯流倒灌”后积满淤泥的河床。当地环保部门的人告诉我们:“我们这儿干旱时无水,涝时就是大灾。”

在渭南市,政府花1.2亿元修的污水处理厂,因没有运转费,风吹日晒已有些时候了。总工程师和我们谈起时,一再地叹气,他说自己现在天天睡不着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每个月要上来的排污费,连还贷都不够。

关中——旱、脏、涝

2000多年前,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此八川即泾、渭、灞、、沣、涝、、八条河流。八水与远郊县区的诸河流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系网,除增益河山险固之外,在灌溉农田、方便运输及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用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也为大都市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西安在以渭河为代表的八水冲积而成的千里沃野上历经千年,造就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花样年华”。

可是渭河怎么就成了我镜头中的这般模样?西起宝鸡峡口,东至泾河西岸,全长181公里的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大坝全长208.6米,高50米,库容为5000万立方米,每年调节放水3到4次,宝鸡峡引渭灌区是陕西省内,也是十大灌区之一,如今制约其设施完全发挥作用的是水源问题。

站在大坝上俯瞰,渭河河道上只见干枯的河床、裸露的石头,及多次因泥沙淤积而淹没或即将淹没的桥上加建的“桥上桥”。其中一座叫遇仙桥,1961年建成,1969年加高3.05米,1974年再加高3.35米。当地老乡告诉我们,因修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而造成渭河“溯流倒灌”,使得淤泥积满河床,淹没桥梁。这样不得不造的“桥上桥”在渭河下游尚有多处。

西安的“八水”,有的成了垃圾河,有的成了臭水沟。我们国人都知道“泾渭分明”之说,今天泾水、渭水依然分明,却不再是浊与清的分别,而是黄与黑的分别。泾、渭两河分别由黄土高原流入的水与城市排出的污水交织而成。对西安来说,沣河、泾河、渭河、黑河等几条过境河流是西安农村灌溉的重要水源,其中尤以“关中平原的母亲河”———渭河的灌溉面积广,西安的四五十万亩农田都是靠渭河养育和滋润。令人惊诧的是,正是这灌溉面积在八水中排的渭河,其水质在各河流中却排在倒数。

生态来水减少、源头污染企业“越关越多”、西安市的生活污水被源源不断排放到渭河中……这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渭河水质的严重污染。据陕西当地媒体报道,渭河不但水质全部都是劣五类水质,而且各项污染物也严重超标。更令人震惊的是,渭河中源源不断的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成为沿岸农村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

我们在渭河边采访时,不时有周围的村民围过来告诉我们,“现在都是靠天下雨浇地,除非旱得非用渭河水浇地时,才浇上一点点,只要麦子不旱死就行。”“用这样的垃圾水浇麦子,一浇多麦子根就腐烂了,嫩菜苗根本不敢用这水浇。”“就连井水都被污染了,浇地盐碱含量特别大。”……

据2006年5月10日的《环境报》报道,渭河进入关中,高耸的宝鸡峡大坝拔地而起,渭水被引入灌溉渠道。可是渭河河道已无水可流;千河、石头河等上游皆有水库,河道同遭断流;从宝鸡峡大坝到渭惠渠首80多公里,渭河已不成其为河。从渭惠渠首往下直至渭河入黄河段,沣河、漆水河污水横流,南山小支流或干涸,或被污染,注入渭河的多为城市污水。渭河已丧失了稀释净化污水的能力。

从陇西水文监测站提供的数据人们又可看到,从渭河源头到渭河流出陇西境内的180多公里的河道里,每年有180多天无水。

历史上,从蓝田猿人的旧石器时代到以仰韶文化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再到以龙山文化为特征的父系氏族社会,人类的进化过程与渭河息息相关。渭河生命的印迹,早已烙在我们先祖陶器绘画图案上,展示在甲骨文刻画的轮廓中,浸透在磨制加工石斧骨锄的手艺里。

陕西环保局的朋友告诉我,渭河水系曾经水源充裕,水流丰沛。作为干流的渭河连接黄河,内河航运相当发达,除了用于农业灌溉,主要承担着漕运,是西安这个千年古都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史载宋代秦岭北麓的斜峪关曾经是造船业中心,年产木船600余艘,足见那时的关中平原,水路交通发达,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而今,当年浩浩荡荡的渭河,已成为大半年无水的“季节河”。半个世纪前,渭河在渭源县城东的清浊合流处,一般流量每秒6-7立方米,汛期流量有每秒50-60立方米,现在一般流量不足每秒1立方米。渭河在渭源县境内有7条一级支流,可是出县境时,水即用光,河即断流。

渭河水源枯竭首先表现在上游径流量锐减。宝鸡峡林家村是渭河流至关中进入中游的站,据林家村水文站记录,1950年代以前年均径流量为25.6亿立方米;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为22亿立方米;而1990年代年平均径流量下降到13亿立方米。1949年以后年径流量为1964年的78.55亿立方米,小的年径流量为1997年的5.63亿立方米。

今日渭河严重缺水,而渭河的水患同样让人深深地忧虑。

2003年8月24日,一场特大洪灾突然降临陕西渭河流域,洪灾持续到10月5日。在洪水肆虐之下,数十人死亡,2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农田、村庄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虽然距那场灾难已有3年,但当地人说起来还是心有余悸。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住在“水盆”里呀。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