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像海绵般能将地面积水迅速吸收的新型路面,昨天在荔湾区龙源社区试点成功,将有望在广州城区“水浸街”改造中大显身手。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市政园林局获悉,为了解决“水浸街”这一老大难问题,广州市首次在旧城区进行“透水性路面材料”应用研究。
据透露,如果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部门将考虑正式推广透水性路面材料,近期希望可以缓解旧城区“水浸街”现象。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陈家祠北侧、康王北路西侧的龙源社区,这里的三段总长260米的道路已经铺上了深褐色的沥青,看上去比一般的柏油路和沥青路稍粗糙。
当工作人员不断向路面倒下一桶又一桶水时,路面很快便将水“喝光”了,记者用手摸一摸路面,竟没有任何残留的水。广州市公用事业设计院总工梅卫平告诉记者,该路段铺的是新型透水混凝土,经测算每平方米每分钟能吸收270升左右的水。“广州雨势也不过100毫升/分钟,因此,新型透水性路面能大大缓解老城区排水管道网的压力,从而减少水浸街。”梅卫平乐观地说。
既然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跟不上,那么新型路面吸收水分又如何排出呢?据介绍,这次试点对所有路段现有雨水设施全部保留,路面积水一部分直接渗透进入地下,再经过径流层自然排出;一部分从排水系统收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原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开辟了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与路面改造相结合的整治“水浸街”新思路。
梅卫平表示,像这样的路面造价约每平方米100元,比普通混凝土贵一到两成,但它对于城市排污来说将节省更多成本。另外,透水性路面的下层是特殊处理过的沙石层,多空隙的结构使得路面上的水能迅速下渗入地下泥土,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