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和“莱阳梨”的口头称号人尽皆知,甚至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小学地理课本也总是这么讲。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烟台苹果”的历史已被迅速崛起的栖霞苹果所刷新。栖霞作为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区,经过从1983年联产承包以后10年的蓬勃发展,无论从苹果的面积、产量、管理水平,均跃居的位。山西、陕西、辽宁、河南等各苹果产区的领导、果农来栖霞市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国内果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来栖霞考察。高潮时每天就要接待来访者几十批,寺口镇、臧家庄镇两处红富士苹果早期丰产的典型更是繁忙。围绕苹果生产配套服务的苗木、农资等生产经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果品集团公司、天誉果品冷藏公司等果品营销企业,在宣传栖霞苹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栖霞苹果在国内的度越来越高,而且大量出口海外,企业效益也逐年攀升。
1994年7月,果品流通工作会议在栖霞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我县的苹果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和龙头企业情况,所到之处,均给予很高的评价。果品流通协会会长石正纲欣然为栖霞题词:“苹果县栖霞 种植面积综合服务 果园管理 品种质量 总产单产 企业效益”。
赞誉,更加清醒了栖霞市决策者对栖霞苹果深层次的思考。仅停留在过去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况且,苹果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对苹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与市场接轨,也必须拿出新的招数。
首先从推广适合我市发展的新优品种入手,不断调整优化全市果树结构。期间,主要引进了红将军、优系嘎啦、2001富士、烟富1号、烟富3号等新品种,对过去的老果园和新而不优的幼树全部进行了改接换头。通过这些措施,新品种的比例逐渐达到95%以上。同时,还开发了艺术苹果、多微营养苹果、SOD苹果,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万余亩。
苹果实施套袋新技术后,质量进一步提高。着色差、表光差、果面污染等质量问题显著减轻。这项技术由县果业主管部门自1992年引进、试验,经过几年的实践,套袋技术日渐成熟,1996年前后,市政府(1996年1月举行撤县设市典礼)将苹果套袋列入全市工作的重点,强力推动这项技术的普及,当年套袋达到6亿个,1997年达到8亿个,到1998年,果农们已普遍接受,毋需发动。2000年全市苹果的套袋数量达到30亿,套袋普及率达95%以上,过去套袋的苹果是个别的,现在不套袋的苹果已经很少了。苹果的外观质量明显改善,个大色艳、果面光洁,非常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特别畅销。
1994年以前,苹果幼树早期丰产,成令树高产稳产盛况空前,高产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围绕苹果高产的各项技术应运而生。随着“绿色食品”时代的到来,我市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上来。市政府责成果业部门制定了《栖霞市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果业发展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联手行动,净化我市的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明令禁止使用不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全市普遍推广先进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一系列新技术。在施肥方面,由过去的单一、大量使用化肥,转向增施有机肥;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对全市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做了普查,指导果农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与此同时,推广了果园种草和覆草,面积达到50万亩。2001年栖霞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生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