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上海郊区崇明新河镇赢宇农庄的梨子熟了。每一只金灿灿黄澄澄的梨子从树上摘下来,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剥开套袋,哇!八九两重。放到手摇的刮皮机上一转,皮去,白花花的果肉,咬一口,鲜嫩,汁水溢出满嘴充盈。这就是“崇明水蜜梨”。
农庄主人施利平在一旁娓娓道来:去年我这个梨,还不是,今年我敢说,很好!记者问其故,答曰:我采用了过去老农民种瓜果的方法,用蛸蜞和黄豆做肥料,滋养果树,功夫大了一点,效果特别好。
蛸蜞是一种比蟛蜞更小一点的东西,与後者整个可以入食比,崇明人只吃它的两只钳,身体弃之不用。还有一个细微的差别,蟛蜞是海水里长的,蛸蜞却是淡水里生。施利平把蛸蜞的钳卖给饭店,余下的身体放在塑胶桶里进行发酵。60天后,倒入梨园的池塘中,用泵“压”出去,通过管道送到梨树下。黄豆也是如此,粉碎後,开水浸泡,置於塑胶桶里发酵。双管齐下,给果树不断输送有机肥,所以梨子不但长得大,味道也要好得多。
这不是什麽高科技,崇明岛上的老农民过去恰恰都是这样种瓜果的。用发酵了的蛸蜞和黄豆做肥料,结出来的果实滋润甘甜。也就说,施利平使崇明老农种梨树法“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