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省肉类协会积极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我省肉类企业的品牌建设,我省肉类食品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省肉类品牌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一是肉类生产发展快,有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我省畜禽生产发展很快,肉类产量已经实现了供大于求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创新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是肉类食品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小型屠宰厂点,引导过剩产能退出,遏制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为品牌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三是城市人口多,有肉类消费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注重关心肉品的质量,为肉类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市场基础;四是企业经济实力增强,有打造品牌的基础。我省肉类企业经过20多年的市场竞争,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管理经验、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完全有能力创建自己的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省扩大肉类消费的主要措施
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目前,我省生猪产销矛盾仍很突出,扩大肉类销售的任务十分艰巨。应认真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健康、可持续消费观为宗旨,以扩大消费为出发点,以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肉类需求为目标,发挥现代大流通、大市场在扩大居民消费的优势作用,积极扩大肉类消费,立足省内,面向,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我省肉类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实施标准化养殖,保障居民肉品消费
肉类生产是稳定肉类市场的基础,既要有相应的数量,又要有质量,两者缺一不可。应实施生猪标准化饲养,促进生猪养殖从传统养殖向科技型养殖转变,推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扶持散养户走合作之路,组建经济实体,提高产业化程度。
强化畜禽疫病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构建公共免费防疫体系,加强对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环节实施“瘦肉精”的检验和监督,以减少肉品质量问题对生猪产销的冲击。
做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及时兑现能繁母猪、病害猪处理和生猪调出大县的补贴政策,鼓励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畜禽扶持政策,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发展。
二、强化市场营销,促进肉类消费
市场营销是扩大肉类消费的关键,应积极采取先进的肉类营销方式,努力扩大肉类销售,促进肉类产业健康发展。应发展现代化肉类零售业态,在城市应通过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形成较大规模的营销网络,为肉品顺利进入零售终端开辟通道。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扩大肉类消费。要推进绿色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市场功能,引导健康、科学消费,发挥绿色市场促销作用。
建立生猪远期交易市场,实施期货交易。要引导养殖者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以减少盲目性,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应争取在三年内实现生猪期货交易量达到300万头,五年内达到1000万头的目标,促进我省肉类产业的发展。
三、规范肉品质量管理,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我省肉类食品市场日益繁荣,但也存在着许多消费隐患。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履行产品质量责任,严把畜禽进厂、检疫检验和肉品出厂三关,确保人民食肉。要完善肉类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对符合ISO9000和HACCP体系认证条件的肉类加工企业,应实施免费认证,经过三年的扶持,使大中城市的肉类加工企业都通过认证,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
实施肉类追溯制度。要以肉类加工企业为轴,建立产加销于一体的肉类质量追溯体系,应在哈尔滨市肉类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有实力的城市在三年内全部实施肉类产品可追溯制度。
严格屠宰市场准入制度。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新建屠宰企业的审批,不再新建生猪、肉羊年屠宰量在20万头以下、肉牛屠宰量在5万头以下、家禽年屠宰量在2000万只以下的屠宰企业;应限制年生产加工量在3000吨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企业,促进我省肉类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
四、提高肉类精深加工能力,丰富居民的菜篮子
肉类精深加工是扩大肉类消费的重要措施。应加大投入,加快肉类加工企业屠宰、加工、检验、冷库、无害化处理等生产设施、设备等的改造建设,提高我省肉类加工企业实现畜禽屠宰机械化、肉类加工现代化、肉品检验科学化、冷库管理规范化、病害肉处理化的水平。
提高肉制品加工能力。应通过政府的支持,加快肉制品加工设施的改造,改手工操作为机械化生产,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肉制品企业,推动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发展,生产出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多类型、高质量的肉制品,提升传统肉制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应支持企业扩大冷却肉、分割肉的生产,推动我省肉类消费由热鲜肉向冷却肉的转变,为扩大肉类销售创造条件。
五、实施肉类产销对接,降低肉类消费成本
目前,发达国家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已经完全形成,但我省肉类产业这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应推进肉类产销对接的力度,以肉类加工企业为中心,实行“厂场挂钩”、“厂店挂钩”,实行合同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肉类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新体制。
推进肉类产销对接新体制,政府应将现有的优惠政策与肉类产销对接挂钩。即肉类储备指标应与合同收猪挂钩,对签订收购合同的屠宰企业,优先给予储备优惠;应纠正大型超市违规收费行为,切实解决肉类进超市费用过高、压款时间过长,影响肉类产销对接的问题,为肉类进超市销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健全农村肉类流通网络,扩大农村肉类消费
目前,我省随着公路网的形成,乡村农家店的建设,已经具备了肉类下乡销售的条件。应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品牌肉类加工企业,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农超对接,积极开展卖肉活动,开拓农村肉类市场。逐步形成活猪进城,猪肉下乡的新机制。开展农家店卖肉,需要一定条件:一是农家店要设冷藏销售专柜;二是肉类加工企业要用制冷专用车。政府应给予适当扶持,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要加强农村肉食市场管理,严禁劣质肉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和经营秩序。
七、采取内联外动措施,扩大肉类出口
目前,我省肉类出口数量逐年增加,应继续发挥外贸出口优势,继续提高我省肉类产品的影响力,形成拉动我省肉类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化”先进的肉类出口生产模式,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提高肉类出口质量水平。应在扩大对发展家市场出口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俄罗斯、韩国、日本等我省周边国家市场,积极稳妥地拓展欧美市场,促进我省肉类出口登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实现生猪产销基本平衡。
健全灵活的猪肉进出口调控机制,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支持出口,防止过度进口冲击国内肉类市场。应加快发展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建设冷库建设,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肉类追溯系统建设。以适应肉类产品外运的新需求。
八、发挥协会在扩大肉类消费中的作用
省肉类协会在扩大肉类消费中负有重要使命。要认真落实在视察双汇企业时关于“关系群众健康与的食品企业,一定要讲,讲质量,讲诚信,讲责任”的指示精神,大力开展企业诚信自律,把确保肉类食品,作为企业的经营底线、道德底线和发展底线。要搭建肉类交流平台、扩大肉类企业交流,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内外肉类展销活动,继续参加“3.15消费者权益日”及4月份省商务厅举办的“2012年黑龙江省消费促进月”等大型宣传活动,开展节假日促销和品牌促销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科学消费理念,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扩大肉类消费。通过学习交流,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提高企业扩大肉类消费竞争力。
总之,扩大肉类消费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密切相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扩大肉类消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措施、新办法,努力提高我省肉类消费水平,促进我省肉类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