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蜂业协会授予晋城市“全省养蜂市”、“全省蜂业组织建设先进市”和“全省蜂业标准化与生产示范基地”三块牌子,这在全市农村引起了不小震动。三块牌子内容各异,既为鼓励,也是鞭策。晋城的养蜂总量和蜂蜜产量稳居全省,蜂业组织对蜂农服务及时,理当鼓励。然而,晋城的蜂产品及质量离市场要求还有差距,应当摆脱粗放养殖方式,向食品标准化与生产迈进,整体提高行业的科技含量,因此也是鞭策。市蜂业协会当天向全市蜂农捐赠了500套标准化蜂箱,标志蜂业标准化与生产工作启动。那么,“甜蜜事业”究竟能做多大?
蜜源丰富绿色行当
养蜂依托野生植物花卉,既不与养殖争饲料,也不与种植争资源,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是比较彻底的绿色产业。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少、快、周期短、风险小,而且市场好,收益高,清洁卫生,具有很强的潜在优势。
晋城市蜜粉资源非常丰富,有名。据初步调查,全市蜜源植物有百余种,蜜源面积约600多万亩(两倍于种植面积)。其中荆条面积约300多万亩,果园面积和野生果树面积100多万亩,刺槐面积50万亩,药材、狼牙刺、玉米、油菜等植物面积150万亩。刺槐蜜源为,流蜜期可达一周。荆条蜜源为多,流蜜期长达月余。加之,各地小气候多样化,同种蜜源植物开花期相差20多天,有“立体蜜库”之称。云南、四川等地的养蜂“赶花人”,往往从6月初进入我市,直至10月才离开,留连四五月之久。有关专家评估,我市的蜜粉源资源应该负担起15万箱蜜蜂饲养量。
蜂产品的市场潜力十分可观,尤其是随着近年人们保健意识提高,蜂产品的销量大幅增长,国内蜂产品消费总量已经跃居首位。市养蜂协会田志勤说,我市仅蜂蜜销售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4万吨,上升到了去年的20万吨,增长率达500%。其它蜂产品诸如蜂王浆、蜂胶、蜂腊、花粉等,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做大养蜂业,对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生态环境好,蜜粉资源条件好,蜂业组织建设好,蜂产品质量可靠。这些优越条件为蜂业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做大做强蜂业,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年发展喜忧参半
晋城市蜂业发展长期处于闲散状态,放任自流,蜂蜜产量年均只有一二百吨,白白浪费了丰富的蜜粉资源。近年,由于国内外保健产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尤其是成立市蜂业协会后,各地逐步建起“协会--合作社--蜂农”的链式经营组织,大力推广养蜂技术,建设蜂蜜加工龙头企业,养蜂业才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养蜂3万箱,产蜜705吨;2005年,养蜂3.2万箱,产蜜987吨;2006年,养蜂3.6万箱,产蜜928吨;2007年,养蜂4.1万箱,产蜜1050吨;2008年养蜂4.8万箱,蜂蜜产量达到1153吨。2009年,养蜂5.7万箱,蜂蜜产量1450吨。今年由于前半年干旱,气候异常,蜜源质量不高,养蜂数量仍然达到5.8万箱,产量约在1400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养蜂数量增加了81%,蜂蜜产量增加了56%,养蜂户达3000多户,加上加工企业和销售人员,从业人员达5000人。全市蜂产品年均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从事蜂业的蜂农,除了蜂蜜收入,还有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等收入,户均达5500多元,人均收入超千元。
然而,这个发展还是低水平的。一是部门重视不够,虽然《畜牧法》鼓励发展养蜂业,但至今畜牧部门没有这方面的人员编制,行政管理明显滞后。二是行业缺乏规范,多数蜂农养蜂技术落后,蜂产品质量不容乐观,有些蜂农生产的天然成熟蜜虽然货真价实,但由于信息不灵,常常积压。三是品牌建设滞后,小规模、小作坊生产占主导地位,牌子虽然不少,但度普遍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养蜂队伍平均年龄53岁,年龄偏大,接受科学的能力较差,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养蜂业做大做强的障碍。
做大产业需建基地
“十二五”期间,市蜂业协会的发展目标是建起蜂业特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蜂产品主产区,形成种蜂培育、蜜蜂饲养、蜂产品深加工区域特色经济,力争到2015年发展养蜂户5000户,养蜂8万箱,产蜜3000吨,总产值达到一个亿。这个“桃子”虽然不高,但得跳起来才能摘到。
田志勤说,当前他迫切希望各地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高养蜂意识,改善“养蜂人”待遇,发挥养蜂业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花力气狠抓养蜂基地建设,扩大蜂群饲养量。全市蜜源承载的养蜂量可达15万箱蜂,现在只有5.8万箱,发展空间很大。当前,政府部门要利用农村剩余劳力和返乡民工增多的机遇,积极鼓励他们发展养蜂业。养蜂上不占天,下不占地,不争水不争肥,传花授粉又能酿蜜,是山区群众致富的好项目。市蜂业协会表示,至少要建立3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培养300户超过100箱的养蜂户。
目前,市县两级普遍成立了蜂业协会,已经发展基层养蜂合作社25个,依靠这些组织,要把一家一户的蜂农组织起来,靠集体的力量,应对风险,参与竞争。对农户要实行跟踪服务,跟踪监督,指导蜂农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科学使用蜂药,使每个服务点生产的天然成熟蜜都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要建立蜂产品信誉体系,市场终端可追溯生产者,蜂蜜品质信誉度提高了,市场前景才会更广阔。此外,要对全市现有的7家蜂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不能搞一家一个牌子,这样不仅缺乏市场度,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到头来受害的只能是自己。根据农业部的经验,建立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做大做强一个牌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市蜂业协会要及早申报建立我市蜂产品共用品牌,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联合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