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上海水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青年学者论坛”在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召开,此次论坛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由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上海市水产学会、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主办,东海水产研究所业务室主任沈晓盛主持,东海水产研究所团总支副书记李超、科研处副处长蒋科技出席论坛并讲话,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应邀出席。上海海洋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的风险评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机构的科研、教学、质检及管理人员近30人参加论坛。

论坛上,美国马里兰大学刘承初教授应邀作《美国水产食品现状与控制策略》主旨演讲,上海市农产品质量中心王静芝高级农艺师作《上海市农产品与认证》主旨报告,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二所一校的青年学者共同探讨水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热点。
渔机所副研究员欧阳杰作《水产品加工装备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享,阐述了发展水产品加工装备的意义,对国内外水产品加工装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国内外水产加工装备水平进行了对比,对水产品加工装备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品加工装备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和方向探索。
东海所助理研究员孔聪作《水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筛查技术进展》分享,阐述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筛查并确证水产品中或污染物的方法,且检测效率高,同时测定的或污染物种类多,对水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四极杆与Orbitrap结合的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优势。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梦玲作《植物源生物保鲜剂对水产品微生物抑菌机制研究进展》分享,阐述了在对不同来源生物保鲜剂主要优缺点比较的基础上,对植物源保鲜剂分类予以说明,对水产品中主要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并展望其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前景。
东海所助理研究员杨光昕作《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海洋贝类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分享,阐述了建立一种快速的PAHs检测方法的重大意义。介绍选取海洋贝类中主要的PAHs单体荧蒽为研究对象,制备半抗原、人工抗原,并通过免疫动物获取抗荧蒽多克隆抗体;优化反应时间、温度、助溶剂、抗原抗体浓度等实验条件,建立检测海洋贝类中荧蒽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为海洋贝类水产品中PAHs的快速筛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蒙作《水产品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及其植物源抑制剂研究进展》分享,通过对水产品中的特定腐败菌、微生物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群体感应抑制剂的来源与作用方式等进行阐述,提出当前植物源群体感应抑制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研究靶向控制群体感应的新型水产品保鲜剂提供理论参考。
东海所助理研究员迟海作《格氏乳酸菌KS对水产食品致病菌抑制及其应用研究》分享,阐述了格氏乳酸菌KS作为一种新型多肽类的乳酸素,对食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及其耐药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分子层面介绍格氏乳酸菌KS的性质及其抑菌机理研究,旨在突出其在食品、水产养殖病害及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价值,为顺利的实施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基础数据。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巩涛硕作《水产品中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分享,介绍了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系统阐述了生鲜与冷冻水产品中的微生物生物被膜现象,通过对当前生物被膜的物理法、化学法与化学生物法等控制措施予以说明,提出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并对微生物生物被膜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此次青年学者论坛首次以教授、专家主旨演讲为,二所一校的青年才俊为主体,展示了青年学者为推动水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升水产品质量风险识别、评价、预警防控技术和管理水平所作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年轻一代水产科技研究者勤奋钻研的可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