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所、渔机所荣获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18-2019年度大渔创新奖

2019-02-125888.TV 食品协会

据渔业协会讯:近日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荣获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18-2019年度大渔创新奖。

水产科学研究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渔业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全院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产出与转化,为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与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水产科学研究院·獐子岛集团科技进步奖励基金”、2014年与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用于奖励在水产科学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现将获奖情况刊登如下:

一、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

完成单位: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王鲁民

获奖情况:2018年度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针对我国远洋渔业产业技术瓶颈问题,以高性能装备和数字化信息为共性支撑,以过洋、大洋和极地渔业为布局,开展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

项目创新渔具结构设计,集成应用新材料和渔具装配新工艺,创新研制远洋高性能渔具10种,所研制渔具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生态南极磷虾拖网网次产量达55t/h,居同渔区水平;过洋性渔具实现捕捞效率同比提高27~120%;大洋性中层拖网渔获效果达21t/h,秋刀鱼舷提网渔获效果达25t/网次。开发了中高分子量聚乙烯等3种新材料,应用于网具实现材料消耗降低33~36%、节能6~10%;创制了耐压高弹浮子纲等4种渔具构件,创新了内网对边多重网筋全覆盖式密集绕缝等6项渔具新工艺。研发多波束声呐样机一台,可实现机械+电子360度扫描,实测距离达2500m;开发了500~1000 m远洋深水拖网绞机,以及满足50~80m船长的远洋舷提网作业捕捞成套装备。自主研发了4种渔场预报新模型,构建了基于WebGIS技术的远洋渔场渔情预报及管理决策系统,覆盖8个主要远洋渔场,预报准确率60~90%;研制了基于标准电子海图的智能渔情分析终端,提升了我国远洋渔业数字化信息服务水平。开发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秋刀鱼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得出西北太平洋秋刀鱼可捕量(MSY)约为55×104吨,开辟新渔场21×104km2,渔场面积扩大57%;调查分析了莫桑比克等6个国家过洋性渔业资源,探明了深水虾等3类过洋性渔业新资源,基于Schaefer模型评估得出西非深水虾资源年可捕量约为1.2×104t,西非北部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开发潜力约为40×104t。

项目成果对促进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际推动作用。

BAD1 3BOO-TN01 型南极磷虾拖网自主研发进程图

二、南极磷虾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黄洪亮

获奖情况:2018-2019年度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

成果简介:南极磷虾是地球上生物量的单一物种,其资源量达6.5-10亿吨,是人类的蛋白储库,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战略资源。1984年起,项目组持续开展了专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使我国南极磷虾开发从无到有,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南极磷虾渔业主要决策国之一。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揭示了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评估了重点海域资源现存量为1.15亿吨。创建了高海况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南极磷虾资源评估标准和规范,确立了我国在磷虾渔业管理的话语权。

2.创新了南极磷虾渔海况遥感信息融合、集成与应用技术,构建了长时间序列多学科综合数据库,数据量312.65万条、12.29TB。创建了渔场渔情速预报系统,预报准确率达72%,成为南极渔业的技术保障。

3.创新了全天时南极磷虾拖网捕捞关键装备和技术,使我国南极磷虾日作业网次数提高50%,能耗降低10~15 %,捕捞效率在同类作业方式中居水平。研发的南极磷虾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确保了我国南极磷虾入渔申请通过率。

4.创新了磷虾蛋白功能特性改善和磷脂富集关键技术,磷脂富集率达50.19 %,研发了磷虾食品和特种饲料等产品,拓展了南极磷虾应用领域,推动了我国南极磷虾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总体居先进水平,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着。

三、池塘生态养殖水质调控关键技术及设施设备

完成单位: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完成人:刘兴国

获奖情况:2018-2019年度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

成果简介:池塘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和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缺少生态养殖水质调控的理论技术和设施设备,致使池塘养殖水资源消耗大、养殖排放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产业关键问题,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刘兴国研究员团队,以池塘养殖水质调控为主线,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主要品种池塘养殖的水质特征,建立了包括关键水质因子管理、微生物调控、浮游生物调控、蓝藻控制、底质管理等的调控理论技术和池塘养殖水质分析、判断、评价的方法和模型软件,创立了系统完整的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研发了池塘养殖水体复合净化调控系统、养殖池塘复合浮床等养殖水质原位调控关键设施以及涌浪机、新型水车式增氧机、太阳能移动式水层交换增氧装置等增氧设备,实现了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创新了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创建了池塘生态工程养殖模式,达到节水、减排50%以上,增效15%以上效果,产生了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推动了池塘养殖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成果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水平,在直接应用池塘改建6.7万公顷以上,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年;发明的新设备累计生产超过2.5万台,销售额超过2亿元。2013年以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1篇,出版专着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2项,发明专利1项,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项,制订技术手册(规程)6项。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