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发生过敏的情况越来越多,小麦过敏、花生过敏、花粉过敏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行为生物学研究室研究员金锋在报告中表示,过敏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而且人的行为也与肠道菌群有关。
人类的消化系统拥有400—1000种不同的,这些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共生生物网络,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
人类正在远离微生物
人类医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攻克多种疾病,讲卫生改善了生活环境,让人们远离,同时,疾病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并且显着年轻化。为什么会这样?有研究表明,这与人体内共生微生物的减少有关。金锋表示,人体的疾病差异是由于环境微生物和个体携带数量级的不同而造成的。
人类为什么会失去微生物多样性?人们使用冰箱,,使用清洁剂,用配方乳哺乳,吃精加工食品,都让人们远离微生物。
金锋表示,现在孩子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剖腹产,没有经过产道,而母亲的产道里有300多种,这些微生物给予婴儿一生的,也形成情感发育的基础。剖腹产因为走了一条“捷径”,没有首次接触产道这个微生物组,而是空气的,这使孩子在今后的发育中很难通过饮食校正去获得从产道中获得的一模一样的微生物。
现在强调母乳喂养,这仅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婴儿喝母乳的方式。金锋强调,婴儿要正常吸吮才好,因为乳头和乳腺聚集着大量的微生物,这是为孩子建立免疫防线做的主要的储备,而缺乏这个储备,今后也是很难校正的。
如今加工食品很多,金锋表示,把食物做成食品,意味着发生很大的改变,因为“品”是加工的结果,例如地中海饮食优势是其粗加工或非加工的状态,燕麦、杂豆、鹰嘴豆皮富含膳食纤维。而吃精加工食品,我们肠道的微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少,直接结果就是孩子们对花生过敏、全麦面包过敏、牛奶过敏、鸡蛋过敏,对越来越多的东西过敏。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金锋说,比较一下基因的数量,小麦有10万个基因,人只有两万个基因,人身上带的的数量特别庞大,它们帮我们编码的基因有1100万个,是人体自己基因的500多倍。因此,顺产的婴儿基因表达接近完美,不需要额外补充很多,但是剖腹产就不一样了。
肠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有关
目前有2.47亿人患有心理疾病,各种慢病更是数量,为什么人们吃得越来越好而疾病却不见减少甚至还在增加?金锋表示,这跟共生微生物的缺少有关,也跟脂代谢异常有关。营养和肠道微生物不匹配时,营养就多余。我们吃过的食物,因为缺少共生微生物,这些食物不易代谢,人就会出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食物过敏,花生和小麦这些都是人类的膳食来源,现在竟然有人对这样的食物过敏,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金锋表示,共生微生物减少不仅让这些疾病迅速猛增,还呈年轻化趋势,有很多人很年轻就得了认知障碍,得老年痴呆年轻的不到30岁。认知障碍跟肠道微生物减少直接相关。有证据表明焦虑症、抑郁症和自闭症与肠脑轴和异常的肠道微生物有关。一位来自国外的研究者揭示了大脑血清素(也称为快乐)的水平,这种快乐在个体早年的时候受肠道内大量的所调节。这项研究揭示了正常成年人大脑功能的发育依赖于其肠道内的微生物。血清素主要调节情绪和情感,其水平可以随着压力、焦虑以及大多临床的抗抑郁所改变。
金锋总结说,肠道菌群状态决定认知和思维,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认知能力相关,肠道菌群参与决定神经系统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认知水平,可以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并导致肠脑异常,外界环境压力也可以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和肠脑异常,同时,肠道菌群移植中,受体的行为心理可受供体影响而变化。
金锋表示,孩子的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同步发育,所以肠道菌群发育到什么程度,其头脑神经系统也是这个程度,脑神经发育丰富时段在12岁。肠道菌群衰退了,头脑的脑神经也开始衰退了。
对于肠道菌群与认知的关系研究,金锋认为,我们必须有跨学科和跨科学的认识,目前营养精神病学和营养心理学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与自然亲近找回丢失的微生物
有一项幸福感的抽查,从50后到90后,年龄越大幸福感越强,这与小时候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的人小时候玩泥土的就越多。土壤里有一种叫做母牛分枝杆菌,这个让人更聪明、更愉悦。
金锋表示,人小时的本能会让他主动获得一些微生物,比如小孩子舔桌子、啃手指等。我们居住环境改变后,孩子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和情感系统发育问题跟接触不到微生物有关。绿地打药不生虫子,孩子不能在上面玩,虽然更讲卫生了,微生物减少了,但是疾病来了。
《科学》杂志曾刊登文章称,幼体暴露于可以持久增强免疫系统。幼年肠道菌群会影响到成年快乐程度。小孩子玩泥巴等暴露在中的行为被认为可以帮助持久、远离和过敏。
金锋建议,让孩子们接受肠脑训练,多进行户外活动,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泥土,减少的使用。同时要减少食用加工食物,提倡自然食品和发酵食品,做到均衡营养,防止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