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健食品现状与发展

2010-12-085888.TV 食品协会
    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近10年来,保健食品每年市场销售额增长8%,被认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然而,在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保健食品行业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乱象环生,社会批评不断;政府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问题却是越来越多,整个行业停滞不前,一个个新品如蜂胶、甲壳素等在热潮中涌现,又迅速凋亡;大量的保健食品品牌犹如走马灯一样粉墨登场,但又转瞬即逝,没有长久的深入人心的健康品牌出现,保健食品的推广更多的是依靠炒作,而不是创新及产品固有功效。
    当然,导致健康产业不健康的现状固然有许多原因,然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大量雷同,缺乏创新,产品品质低下,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落后则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保健食品研发现状
    保健食品功能雷同、剂型十分单调、重复开发等现象严重。目前市场上保健品90%以上属于、二代产品,几乎没有真正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第三代产品,且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类别上,据健康产品网(庶正健康)统计,在保健食品中,增强免疫的占32.6%、调节血脂的占14.7%、改善肠胃功能的占11.8%,整个行业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状态。
    市场操作的急功近利、研发政策的僵化与滞后导致的保健食品研发在非常狭窄的空间中展开,而技术、资金投入的不足、行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更是阻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
    政策法规落后、呆板,不鼓励创新
    我国对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要合法地声称某种功效或是保健功能,就必须获得一个蓝色标志的保健食品证书,俗称“蓝帽子”。现行的保健食品审批办法要求保健食品只能报批27个功能,并且使用的原料必须在卫生部“51号文”(卫法监发)[2002]51号《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所规定的201种原料的名单范围内,否则就要按新资源食品进行毒理学评价试验,正是这两个规定成为现今保健食品技术创新的一大政策壁垒,对于一些新发现的原料、功效分子在保健食品行业的应用,无形中产生了的障碍,限制了产品、工艺技术的创新。
    实际上,仅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就有上万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使用历史,传统上有食用习惯、民间广泛食用又有一定的保健和调节功效的动植物物品远不止“51号文”规定的201种,加上国外的一些保健食品的研发成果,也没有在这些法规上体现,又进一步限制了我国保健食品研发从国外引入新原料、新工艺技术的通路。
    技术开发投入太少
    的保健食品领域基本没有研发,由于概念炒作盛行,市场开发急功近利,整个行业普遍不重视对研发的投入,以至于3000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研究的非常少,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更是很难聚集在保健食品行业;许多专门从事保健食品报批的机构招聘一些技术人员,更多的是编写申报资料而不是做试验研究,看别人报个什么配方就照葫芦画瓢,处方工艺的摸索凑凑合合,功效试验盯着检验机构要个阳性结果,申报资料则是用一个模板套来套去。研发技术投入严重滞后,在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功能因子在食品中稳定性的技术工艺研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竞赛力。
    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研发
    保健食品的报批必须选择相应的药用功效,无形中给经营者、销售者一种概念,保健品至少可以部分替代药品;这导致了老百姓经常拿保健食品当药来吃,期待保健食品像药品一样能立竿见影,马上显效,不用同时服用了。将本属于食品属性的保健食品错位为药品,致使部分研发人员在市场销售的压力下,在处方设计中加入部分违禁成分,这也使得保健食品的研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国外保健食品研发现状
    国外的保健食品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相应的体系也比较完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仅就新的保健食品开发而言,在发达国家的保健食品中,可以看到各种新的功能因子层出不穷,如不饱和脂肪酸、大豆异黄酮、DHA、EPA、番茄红素、胡罗卜素、白藜芦醇等。
    完善的体系:国外保健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与其完善的体系密不可分的,在保健食品的性方面,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对保健食品进行毒理学评价,以确保其食用性。多年来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为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一套,其它西方国家在此方面也极为重视,也建立了各自的保障体系。
    对我国保健食品研究开发的思考
    注重天然、加强创新
    既然不是一般的食品、又不是药品,那么保健食品的概念精髓到底是什么?如新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口号是“天然萃炼、科学验证”;安利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口号是“萃取天然菁华、结合科技”,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天然”与“科技创新”;所谓的“天然”是指原料是天然来源的,不是人工合成的。所谓“科技创新”则是强调了基于的科学发现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科学的新发现总是会给人们的健康以新的想象和期望,利用国内外医药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理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发现的功效分子或功效分子的前体,通过一定的生物提炼方法富集、分离,可以规避高纯度单体功效分子的毒副作用,又能产品的功效;且能够从机理上论述清楚对人体机能的帮助,更加有利于在预防及辅助方面的应用。
    利用祖国中医药资源宝库,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医中药作为传统的医药与养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与现代营养学相比较,中医食疗学有着食、养、医三者结合的功能与特色。我国传统的食疗文化和药用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是开发研制具有特色保健食品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物质来源。
    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食品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把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结合起,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形成我国保健食品的特有优势。加强对传统中药养生产品中功效成分的研究,利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现代提成、制备新工艺,有效富集中药养生产品中的功效成分,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保健食品。
    利用国内外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
    有效物质和功效成分的基础研究是否能真正利用好我们的资源优势,发挥好中医药效能、与世界接轨是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已经在药理研究、中药制备研究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手段如: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脂技术、超细粉体技术等,也应化为我们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细胞、器官等生物水平上研究功能因子的结构(包括活性成分的结构改造)、药理活性成分、含量及其作用机理,准确评价其功效,及其稳定性和在保健食品中的功效。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的保健食品研发行业,由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复制过程中,有创新性的成果较少,因此保健食品研发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概念一直较为薄弱。随着国家行政保护模式的持续淡化,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研发成果,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学会利用专利保护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国外的专利,学习利用国外专利研究技术,加快保健食品研发水平的提高。
    保健食品研发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产品开发前要尽量了解市场和消费需求,了解自己公司现有的产品和营销模式,开发产品时要尽量咨询销售团队的意见,自己开发的产品能否利用现有的销售平台是否能销售出去很重要。
    总之,保健食品的研发,应该定位于预防、辅助、取材于天然、提升于科学创新、制备于行业研究技术、产品服务于百姓,是天然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