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中一般将烘焙糕饼、豆面制品、坚果炒货、肉干卤肉制品、食用菌笋等归为休闲食品,特指食用场景并非以充饥为主,而是以食用零食为目的的一类食品,与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存在重合交叉。近年来,休闲食品产业呈现发展迅速、复购率高等特点。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发布《休闲食品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梳理国内外休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加快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鼓励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等建议。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休闲食品产业发展成熟,竞争格局稳定且集中度高。《报告》显示,美国、瑞士、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休闲食品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已较为成熟,拥有亿滋、雀巢、明治、费列罗等营业收入上百亿元、破千亿元的国际巨头企业。美国休闲食品规模增长率已是其食品工业规模增长率的2倍。从细分领域看,日本烘焙行业CR5为42.8%,美国咸味零食CR5高达55.8%。海外休闲食品巨头均采用研发、生产、营销全产业链布局,在全球进行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布局,全面抢占市场份额。
《报告》指出,美国休闲食品消费总量居全球,马铃薯、玉米、粮谷类制成休闲食品占据休闲食品消费市场首位。美国休闲食品总消费量占全球50%以上,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19年美国休闲零食人均消费量13千克,居全球,其次为英国9.5千克,我国休闲零食人均消费量为2.2千克。从细分品类来看,马铃薯制成膨化食品占美国休闲食品产值30%以上,坚果类产品占15%。亚洲地区,日本休闲食品市场大,同样多为马铃薯、玉米、小麦制成休闲产品。
休闲食品市场规模扩大,坚果炒货、休闲卤制品发展加快。2020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较十年前2010年的4100亿元,整体规模增长8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9万亿元。烘焙糕点、坚果炒货、膨化食品约占整个休闲食品零售市场份额的50%。分品类看,烘焙糕点整体增速放缓,无糖代餐烘焙糕点发展提速。休闲卤制品类2015—2020年年复合增速达18.2%,随着品牌连锁化加速,休闲卤制品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坚果拥有天然健康属性,符合休闲食品发展的未来趋势,近两年增速均保持在18%左右。
我国休闲食品产品地域特征明显。从生产细分品类来看,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休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各地休闲食品大多依托资源禀赋,做强休闲食品产业小品类。安徽以炒货、豆干为主;内蒙古以风干牛肉、奶片为主;陕西多以锅巴、馍片为主。从消费者购买意向来看,不同地区消费者由于气候、口味不同,对地域传统零食的依赖性和专一度相对更高。湖南、川渝地区更倾向于购买辣味卤制品、豆干制品。北京、上海等城市对海外休闲食品敏感度更高。
休闲食品品类繁多,制造型与平台型企业竞争加剧。休闲食品市场较为分散,跨品类经营投入成本高。为解决重资产、跨品类的问题,部分休闲食品企业开始采用对外合作定制生产方式,自身仅负责食品研发环节,逐步衍生出分工明确、特点突出的平台型和制造型经营模式以及多品类经营新业态。制造型企业更着眼于生产制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平台型企业更擅长品牌营销,抢占市场份额上具有明显优势,上新和退出市场速度较快。
《报告》列举国内重点城市发展经验,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依托大枣资源禀赋做大休闲食品。郑州新郑红枣素有“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美誉,新郑大枣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受到人们青睐。郑州市凭借大枣资源优势,培育出中国红枣好想你冻干、果干产品龙头企业。同时郑州还凭借河南省粮肉资源,培育出三全、思念、白象等龙头企业。郑州在促进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擅于挖掘、利用资源禀赋,从小领域切入做大做强产业。
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报告》提出,我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是休闲食品消费总量将大幅增加,消费群体年轻化;二是休闲食品逐渐向健康化、高端化升级;三是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四是生产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把控。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年轻化,休闲食品消费总量将大幅增加。《报告》指出,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人群规模不断扩容,带动食品消费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农村初加工食品消费,向食品工业化产品消费革命性转变,休闲食品也已从冲动性购买的非必需消费品,逐步向必需消费品转化。同时全国食品饮料主流消费者已经换挡到00后、10后,特别是休闲食品领域,购买力更趋于年轻化,新兴消费者尝新意愿更强,追求个性化消费和品牌。未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巨大并且将保持稳健增长。
社会发展持续推动消费需求由多转优,休闲食品逐渐向健康化、高端化升级。《报告》提出,食品产业整体需求稳步增长,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愈发注重安全、健康等品质,绿色化、健康化是休闲食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糖、低盐、低碳水化合物的休闲食品市场需求会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黏性,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加愿意购买有情感共鸣的产品,内容消费将推动品牌化转型升级,休闲食品零售价格将呈现上升趋势。
新营销方式迭代更加明显,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深度应用以及社交App普及,推动产品营销模式从传统电商向移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营销方式加速转变。社交电商有着强社交关系特点,其购买转化率高可达10%,远高于传统电商0.37%转化率。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直播电商用户中每周购物高于1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54%。休闲食品领域营销渠道将更加多元化,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将持续提升。
生产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把控和产品生产标准化。《报告》指出,休闲食品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国内企业数量和产品品种丰富。随着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修订和实施,产业发展规范性得到增强。消费者获取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路径更加多元便捷,倒逼休闲食品企业在行业标准基础上制定更严格的企业统一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检测等标准,从原料、生产、储运、销售各个环节加大质量控制力度。
品牌培育初显成效
《报告》指出,豆面制品及肉禽类制品企业品牌培育初显成效。相较于武汉、长沙等城市以卤制肉制品为主,成都多以牛肉干、泡凤爪等休闲食品为主,同时开发卤制品、海产品等系列。品品食品的“品品”牛板筋系列产品在全国牛板筋市场已形成明显优势。徽记食品已成功培育“徽记”“好巴食”“有你一面”三大品牌,实现了单一坚果炒货制造向多元的豆面制品、低脂魔芋小食等多种休闲食品生产转变。“金大洲”金针菇已成为国内领军品牌,川野食品、万良菌业发展提速。
营销路径较为传统,在产品推广上更加依赖传统方式和渠道。《报告》提出,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构建新零售体系,是整个食品企业营销转型的关键,休闲食品企业更是如此。成都本土休闲食品企业大多数对商超、食杂店及批发商等传统线下渠道依赖性较强,新零售体系基础尚未构建起来。
《报告》显示,一是加快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即食型休闲肉制品,依托四川及周边丰富的牦牛、生猪等肉类资源,发挥在蓉高校院所肉制品科研与技术优势,重点发展肉干制品、卤肉制品。在现有牛肉干、凤爪、鸡翅等优势产品基础上,推进其他肉禽类休闲化产品深度开发。坚果炒货、果干类,围绕营养、健康需求带来的消费升级,推动原材料从葵花籽为主向山核桃、开心果、夏威夷果等多样化食材转变,开发同一坚果类型的不同口味。发挥四川省谷物、豆类、薯类等资源,开发休闲类谷物制品、果仁类制品等休闲食品。利用周边特色果蔬资源,加大脱水果蔬、复合谷果蔬等特色果蔬休闲食品开发力度,优化产品营养保存技术工艺,在开发和保留营养成分的同时延长保质期。
二是打造休闲食品网红品牌。鼓励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定位与产品特性,从味型挖掘、风味调整、配料调整、包装设计、品牌定位等多方面持续突破,推动休闲食品场景化创新和区域性口味创新,及时优化外观包装设计,实现产品快速更新,从市场竞争中成功开辟新蓝海。支持企业针对市场多元细分需求,利用成都“文艺之城”“酷潮之城”“网红之都”的流量优势、时尚消费习惯优势,根据目标人群的喜好,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的对话链接。
三是加快复合创新人才引育。针对休闲食品消费人群特点,加快引进“互联网+食品”跨界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就地聘请关键人才服务本地食品企业,鼓励本土企业加强同互联网转型标杆企业对接,制定休闲食品产业互联网人才专项培训计划,推动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互联网思维转型,重构企业内部互联网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