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近些年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更是严加监管。近期,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从2014年7月1日开始,三种含铝的食品添加剂不能再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馒头、发糕等面粉制品不能添加含铝膨松剂;膨化食品中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添加剂。
这个规定里说的事项很多,笔者最为关注的还是馒头里的添加剂。规定里关于馒头不准使用的含铝膨松剂,有点太专业,其实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泡打粉”。“泡打粉”在馒头、油条及各种膨化食品中应用广泛,起着快速发泡和起酥的作用。于是,我们就吃上了“胖馒头”。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食品里面,笔者非要单单关注馒头呢?原因是其它东西,你为了安全真的可以不去吃,或者可以少去吃,而馒头则不一样。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离不开馒头。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主妇很少有人有时间在家自己蒸馒头。需要吃馒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到街头购买。而这些在街头出售的馒头,无论标明是机器馒头,还是手工馒头,里面都离不开一种添加剂——“泡打粉”。
“胖馒头”的出现大概是在1988年前后,当时全国各地都推出与传统手工馒头不同的机器馒头,这种馒头一经推出立马受到欢迎,就连喜欢自己蒸馒头的家庭主妇们也喜欢吃这样的馒头。
鉴于“泡打粉”的危害,国家有关部门禁止馒头中使用这种添加剂,当然是好事。关键问题是能不能落实?这让我想起去年的一场争论:面粉里是不是需要添加漂白剂?很多市民都持反对意见,认为面粉黑点儿、白点儿无所谓,只要吃着健康,对身体没有危害就行。然而,就在民众的反对声中,有关部门做出让步,让面粉企业生产两种面粉,一种使用漂白剂,一种不使用漂白剂,但必须在包装上注明。我们到市场上去看看,有不添加漂白剂的面粉吗?规定成了摆设。
规定是规定,执行是执行,两张皮互不影响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这就是我们的规定很多都与国际接轨了,却吃着世界上最垃圾的食品的原因。一瓶饮料里,能有几十种添加剂,这是喝添加剂还是喝饮料?如今人们的身体都不如从前了,各种奇怪的疾病也多了起来,谁敢说这和众多的添加剂没有关系?很多添加剂其实并不是必须的。
或许正如“胖馒头”一样,尽管国家明确不允许使用“泡打粉”,然而我们真的能够告别“胖馒头”吗?这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相关部门需要做的是,不单单是禁止,还要帮助馒头店解决面粉发酵的难题。传统的家庭馒头使用的发酵方式是,等着面团自己发酵,然后留下一个发酵后的面团,在今后蒸馒头的时候使用。但对于馒头店来说,这会很麻烦。我们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开发这种传统的“发酵面团”,包装成袋装的商品,作为发酵用品进行销售呢?
做到不吃“胖馒头”,需要有关部门执法时,不能自身就是一包“泡打粉”的发酵效果,看着挺丰满,实际上里面全是“虚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