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

2016-12-285888.TV 食品协会

当前,食品工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在其成长和转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食品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成为推动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10月20—22日,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

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

作为食品行业的年度盛会,会议受到了食品科技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同时,作为中美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会议亦展示了食品科技界的整体实力,并开辟了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创新发展新模式。美国食品科技学会、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渤海大学等120余所国内外高校、70多家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及专家的参与,娃哈哈、贝因美、英创松公司等众多家国内外企业的代表悉数到会,参会人数突破1200人。以娃哈哈宗庆后董事长为代表的数十家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到会,彰显了食品科技力量与产业创新需求正有效对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食品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达成的“学术界共识”,正在破解食品的“信任之惑”,在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中显示科学的力量和价值。

厚积薄发――食品科技力量大集结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的年会自2003年恢复举办至今,已是第十二届。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共同举办的中美论坛自2002年在上海首次召开以来,也走过了十三年的路程。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此次年会上,参会人数突破1100人,参会者涵盖国内外食品不同领域的专家及企业代表。由此,也彰显出不断快速成长的食品科技力量正在有效集结。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拥有235所食品院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也开设了与食品相关的学科。自2010年以来,我们每年有10余万名的食品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支撑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与会专家指出,食品科学与食品工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产业的发展为食品科学学科提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纽带与平台,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和共性科学问题,是食品科学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科学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产业化开发十分重视,资助力度逐年上升,资助项目涵盖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及近年来食品科学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高水平研究论文持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4年,在全世界发表食品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论文中,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从14.7%提升至17%,连续两年排名。较2010年发表的论文8.1%的占比,5年增长一倍。

分离技术、浓缩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竞争优势明显。同时,一批重大成果推动食品产业发展。经过联合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在食品加工过程、食品生物技术以及食品与控制三大体系中均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的重大成果。

与会专家指出,当食品科技界扎实的基础研究及论文数量的增长,积淀成食品科技逐渐厚实的功底,厚积薄发地转化为对食品产业新一轮创新的强大支撑,转化为对百姓健康的科学支撑时,将形成食品工业面向未来的强大内生动力。

学术界共识――破解食品的“信任之惑”

我国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法》中的亮点就是关于风险交流。新修订的《食品法》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原则,首次增设了食品风险交流制度。此次年会期间举办的食品风险解析专家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就食品风险解析的经验和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国内57位权威专家对2011-2013年公众关注的38个食品热点事件进行的分析表明,公众及媒体对热点中属于食品事件认知的平均准确率不足25%。由此显示出,对食品认知,科学家与消费者间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即我国食品风险交流的缺失,这也是食品中的主要矛盾。

目前,政府部门的管理多以危机应对为主。与会专家表示,从欧美国家和地区对食品监管的成功经验来看,风险交流是投入少、效率高的一环。其重要性和性越来越为认可。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在食品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三大框架中,食品风险交流因具有突发性与不可控的特征,因此成为难度的工作内容。众所周知,风险交流的缺失,已成为影响食品水平的短板,是导致消费者对食品“信任之惑”的根源,亟待引起关注。

据了解,为补齐食品风险交流的短板,2014年,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食品风险交流方面大量的工作,夯实了我国食品风险交流的科学基础:在政府层面,集际国内两股科技力量,为监管提供科技咨询,组建食品的“科技智库”;在行业层面,参与卫计委标准修订,在方便面、冷冻食品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风险排查与研究,引导行业做公众科普;在媒体层面,与主流媒体结盟,用科学的声音填补食品的信息真空。

为拓展风险交流渠道,创新风险交流载体,学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管三司联合创办了《食品风险解析》,针对国内外食品焦点、热点涉及的关键风险点,邀请食品领域相关权威专家,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解读和分析。如,针对2014年2月出现的偶氮甲酰胺(增筋剂)风波,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及时进行分析和科学解读,从而成功化解一场食品风波。2014年1-12月共完成38期周报,这一尝试亦使食品风险交流的脉络更清晰。在这项工作中,学会用权威专家的科学观点,力求严谨、准确地表达“科技界共识”,夯实了食品风险交流的科学基础。

此外,科学家与媒体人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也是阻塞风险交流的重要原因。而媒体又对消费者的认知影响。因此,积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风险交流也是学会工作的重点。通过让媒体参与走进食品行业的活动、各种沟通会及境外学习,培养主流媒体中记者“表达正确的观点”,从而逐步构建起舆论的网络。

孟素荷表示,学会力求从2014年起,在年复一年对食品热点事件的持续评估中,探寻相关规律,判断食品的热点走向,凝聚科技界对食品的共识,形成重要的食品风险交流的科学积累。同时,对舆情食品热点问题,要在预警与前瞻上下功夫,把握风险交流工作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谞在会上指出,在未来发展方向上,要积极探索食品治理规律,提高治理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要贯彻落实新时期政府有关加强食品工作的新要求,通过监管理念、体制、制度、机制、方式等创新,着力解决食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食品保障水平。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