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已成为食品风险交流的“定海神针” ——2015年食品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2016-12-285888.TV 食品协会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协会指导,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对“食品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从2015年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年跟踪解析的27个食品热点的整体趋势来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为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媒体对食品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科技已成为食品风险交流的“定海神针”-——2015年食品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据了解,此次对2015年食品热点的解读,是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1年首次启动年度食品热点媒体沟通会后的第五年,在整体上延续了以往权威、的特征及第三方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解读专家的邀请上,除了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众多食业权威专家参与外,还根据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特征,邀请在新媒体上有较大影响力,且素质的中青年科学家及多位营养界的权威专家,在保持强大阵容的同时,注重食品与营养学的学科交叉,以及“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活力。此外,会上还梳理了2015年食品微信谣言TOP 10。

风险交流的不懈积累让科学基础日益坚实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5年食品热点的解读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所选的12个食品热点,近80%源自于新华网、经济网、南方周末及食品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提议。

二是专家对热点问题的解读,是在全年对27个热点舆情跟踪的原有基础上形成,以“科技界共识”回应媒体与消费者的“共需”。因此,就其解读的严谨、与权威性而言,科学的基础更加坚实。

据悉,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支持下,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5年全年对27个食品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与解析。期间,55位食品及营养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其中。

孟素荷表示,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严守、客观公正的科技界立场,跨部门、跨行业地利用资源,只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怎样解决”,以表达“科技界共识”。形成对重要的食品舆情热点的科学评估,也提升了公众对食品现状的认知。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为热点解析频次较高的领域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27个食品热点的区域分布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0个,占比74%,境外热点7个,占比26%。在热点分布领域方面,27个热点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领域包括5个,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

从对热点判定的变化可知,27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事件的热点16个,占59%;属于食品事件的热点6个,占22%;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5个,占19%。通过对2011-2015年食品热点定性分析可知,对潜在风险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热点解析的亮点。从2011-2015年,每年媒体及公众对食品热点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与延续: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再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六大特征

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全年27个食品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后总结出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出如下六大特征:

特征一:热点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踪38个食品热点,而2015年全年跟踪27个食品热点,舆情的热点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连续两年位列。对比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015年的食品风险解析热点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位。显示了媒体对食品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食品的真实,与食品安临的问题相吻合。

特征三:违规超范围添加仍是顽疾,但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趋于理性。2015年27个热点中的6个食品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占到食品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都不属于食品事件。从整体上来看,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势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特征四:乳品仍心牵天下。2015年的27个热点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热点问题5个,占27个热点的18.5%,是第二大被关注点,但均不属于食品问题。关于“常温乳酸菌饮料”、“生鲜奶”等热点均为乳品相关问题。热点中,既涉及到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杆菌),又涉及到化学污染(硫氰酸钠);还首次出现了风险预警(“生鲜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特征五:关注点开始由食品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015年27个热点反应的焦点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的问题上。对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对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的关注上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特征六: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时隔5年,虽然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已成定论,但如“烹炸油”、“毒草莓”、“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复炒作,只是换上了不同的标题。由此,预示着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火爆食品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hb5888t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