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的一个午后,我和Drinkplus品牌创始人汪洋再次见面。距离上一次见面已有半年之久。一年前,汪洋带着自己的drinkplus品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抛出了一个茶行业的新零售平台概念——Drinkplus24小时无人智能茶空间,可谓惊艳全场,不少茶行业专家学者对“无人”概念将对茶产业带来的新变革充满期待。
几个月前的“豪言壮志”言犹在耳,但是Drinkplus无人智能茶空间却迟迟没有问世。中间是否出现了问题?我们的话题,就此开始。“Drinkplus不会流产,但是我们的确修改了之前的商业模式,也在重新打磨产品平台。”面对质疑,汪洋没有回避,他直接承认了自己在新零售方式上的“试错”行为。他说:“如果一个产品达不到的用户体验,就证明我们的内功修炼还不到位,这样的平台推出去,不仅容易被快速复制也很快会被淘汰。”
全新领域的每一次新探索,总是带着各种未知和不确定。对于汪洋来说,这一年的新零售模式尝试,他正努力把一个个抽象概念变成现实。“未知领域的摸索,我的确走了不少弯路,我所理解的新零售其实是处理好人、货、场的关系,但是真的落地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逼着汪洋一遍又一遍打磨产品,而且必须是更精致、更细致地、更地沉淀。
此前,Drinkplus对外一直倡导的是24小时智能茶空间,其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的用户体验,而这些都离不开“无人”“智能”“共享”三块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每一处内容的落地都差强人意。“要解决无人空间的管理问题,步就需要解决门禁系统的研发。”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研发一套门禁系统的难度不算大。
对于汪洋来说,也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团队便研发了一套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是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解锁门禁的系统。但是,问题来了。“会不会有人尾随,安保问题怎么解决,一套门禁系统能不能对用户数据进行首次采集?”显而易见的漏洞和待完善的功能研发问题,都必须解决。用汪洋自己的话说,之前,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他说:“对用户的签到时间、逗留时长、进门方式的采集,其实就是对用户数据的初始积累。”
被简单化思维固定的还有“智能货柜”的研发问题。依照初的设想,汪洋把产品信息、智能取物、信息采集系统装入智能货柜。尽管货柜提供产品体验,能够智能分析用户消费行为的轨迹,但是并没有“交互”功能的设置。也就是说,用户并不能对青睐的茶产品产生直接的购买行为。“当今社会,懒人经济越来越强大,我们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当下的购买需求,且不能提供一公里的配送服务,我们很难有强大的竞争力。”怎么办?团队当机立断,在重新研发“交互屏”的同时,组建配送系统。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一次次的精益求精,在汪洋看来,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Drinkplus始终强调的共享空间理念,是其整个产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汪洋始终强调的是,不卖茶产品,而是卖共享空间。未来Drinkplus将成为,朋友品茗、商务洽谈的共享场所。但是美好愿景之下,问题重重。共享空间内所有的固定用品将成为消耗品,如何其性?既然是共享空间,当人流超过饱和状态时,如何解决?所有第三方产品的质量问题,也亟待解决……
迎难而上,慢慢积累。汪洋说,他始终坚信新零售是未来市场的主旋律,他有信心只要沉淀得越久,就能对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清晰。于是,他静下心来,研发RFID系统(可追溯防盗系统)、不断地寻找匠人产品、不停地挖掘“空间场景”的各种可能性、不遗余力地解决“难以共享”的痛点。
问及新的产品体系,汪洋并不愿意透露太多。但是他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他们将很快把他们定义的“新零售”产品推向市场,打造一个规模化、多点位、大投入的茶垂直细分领域的共享平台。
新零售作为茶行业正在面对的新营销手段和新课题,有无数次试错的可能性。每一次试错都是距离成功的更近一步。而经过不断完善的茶叶新零售体系,会不会是完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