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十多年,消费者每年对牛奶的消费都呈现着增量趋势,与“牛奶”二字相关的话题再小也会被市民们异议。怎样的牛奶喝了才是放心?食品行业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十几年来,作为北京牛奶市场的主品牌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守着企业是食品责任人的理念。十年来,北京三元靠什么在多次的食品事件风波中获得免疫?日前,记者走进三元探访北京牛奶“”的锤炼。
家国十年.事纪
“原料奶”关
涉检项目多达20余项
和三元近60年的历史相比,30岁,现任三元食品工业园副总经理一职的蔡浚泽显得太年轻,但是在三元的核心实验室里,正是一群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承担起了质量检测、把关的重任,他们用科学的技术和客观的数据,每天餐桌上牛奶新鲜。
每天早上,蔡浚泽都会来到指定地点,监督原料奶的进场。鲜奶要过的道关就是进行“打耙样(鲜奶未出罐车前)”检测,涉及的检查项目多达20到30种,兽药残留、指标、三聚氰胺、理化指标都要过关。两个小时后,全部检测项目合格,才能进入入厂进罐计价程序。在进罐的过程中,还要再进行一次自流样的检测。
蔡浚泽说,十几年前,这么多的检测项目简直难以想象。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北京的奶业市场虽然不大,但是奶品的质量让人放心。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养殖户为了增产,给生了病的奶牛服用,在奶牛没有康复的情况下,仍然挤奶,这样一来原料奶中就出现了,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牛奶里有?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三元也是在对一些原料奶进行处理,出现菌种不凝现象后才发现是惹的祸。”蔡浚泽说。“三元”不仅成为将列为原料奶检测项目的企业,而且当年他们还做出了拒收“有抗奶”的决定。
多重体细胞检测
杜绝不健康牛进入挤奶通道 “提起我们的牛奶,我特别放心,这都是因为我们有固定的奶源基地,那里的奶牛可都是"体检达人"。”蔡浚泽虽然每天的工作是专注于原料奶进厂后的生产全过程,但他说,其实牧场是奶品新鲜的车间。很多乳品企业出现问题也都是栽在了奶源上。
蔡浚泽每过几个月也会到三元自己的牧场去转转,他说三元的牧场分布在北京周边以及河北地区,80%的奶都来自自有牧场。在他们的牧场里,奶牛可以被称为“体检达人”。每周牧场必须为奶牛进行“多重体细胞检测”,即在采奶前后环节多次抽取牛奶进行检测化验,杜绝不健康的牛进入挤奶通道。牛奶的体细胞,就如同人体的“白细胞”,当奶牛身体组织受病菌感染发生炎症时,很多“白细胞”都会来防御病菌,也就意味着体细胞增多,牛奶的品质下降。
有了健康的奶品质量才能有后续的奶制品出炉,否则再昂贵的检测仪器和处理方法也不能提升和奶品的质量。
“三聚氰胺风波”引发奶业地震
三元成为“抗震”企业
提起2008年8月的“三聚氰胺风波”,蔡浚泽说那是奶业的一次地震,不过欣慰的是在“地震”之后的重建中各企业建立了更加严谨的牛奶检测体系。那时候,蔡浚泽正在三元乳品一厂当厂长。“8月份,质检部门进厂抽取了大量的成品,当时我的心里特踏实,因为我们的奶源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会有问题。”果然,在北京质检部门一次次的严格抽检中,三元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抗震”企业。
虽然自己的奶源没问题,但面对三聚氰胺这种全新的违法添加剂,三元的实验室尚不具备检测能力,“马上购买仪器!”9月初,三元的4个乳品厂全部配齐了检测三聚氰胺的仪器液相色谱仪,同时三元公司的技术中心还花重金购买了一套液谱质谱联用仪,这台设备比普通的液相色谱仪的精度高出1000倍。
“那个时候,每天凌晨送原料奶的罐车就要进厂,厂里在进行三聚氰胺检测的同时,还要送一份样品到技术中心进行更加的检测,两个检测结果都合格后才能收奶进罐。时间一般要拖上4到6个小时。”蔡浚泽说,为了首都市民喝上放心奶,当时他们所有的实验室都是24小时工作,化验员轮班,机器不停。在“三聚氰胺风波”中,三元的产品始终坚守在首都各大商场的货架上。
甘当“人体实验”者
每天品尝30种奶制品 蔡浚泽介绍,很多人都说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都不会吃,在三元这种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体实验”是他们从2005年以后一直坚持的特色。从原料奶进库到中间的转罐再到实验室化验,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品尝,这一制度至今已坚持了整整7年。
作为主管质量和检测工作的蔡浚泽来说,他是成品出厂前的一个“人体实验”者。“每天下午3到4点,我们当天的主要产品基本下线,我的工作就是喝奶,每次20到30个品种。”喝奶都尝什么?感官、口感、味道都要进行鉴别。“只有自己喝了,才能放心给消费者喝。”这句话成为了三元人的心里话。
在三元工作了5年,蔡浚泽当了5年的“人体实验”者,他无怨无悔。他说,和三元一起成长,为首都市民喝上放心奶保驾护航,是每一名从事奶制品工作人员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