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碧螺春是一种汉族传统名茶,由太湖洞庭山地区汉族茶农创制于清代康熙年间。作为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太湖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外形卷曲如螺,茸毫毕露,银绿隐翠,细嫩紧结,有许多与其他名茶不同的特点。
太湖碧螺春文化
相传有一年洞庭山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新鲜的嫩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挥发出极浓的香味,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
后来,康熙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太湖碧螺春文化的发展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太湖碧螺春文化的现状
碧螺春茶同时还带动了吴中区环太湖休闲旅游产业。该区借助 “碧螺春”茶品牌和独具魅力的太湖山水,在太湖沿线建起了雨花胜境、缥缈峰景区等以品碧螺春茶为主题,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园。每逢节假日游客来到这里,既可参与采茶、拣茶、炒茶,又可以品茶、垂钓、吃农家饭,还能享受太湖自然风光。环太湖由此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旅游、休闲、度假的之地。仅去年,吴中区共接待游客1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5%以上。